闽南民间特色歌舞艺术——车鼓弄

闽南网   2016-06-23 15:17

  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汉族民俗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汉族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车鼓弄的起源年代不详,但据老艺人的述说与车鼓弄的道具、服饰及唱词音乐上的推测,至少在清朝中后期就有车鼓弄活动并流传甚广。

   清康熙年间,台湾已有车鼓的记载。阵香编的《台湾竹枝词选集》收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台湾府贡生陈逸所作《艋 竹枝词》:“谁家闺秀堕金钗,艺阁妖娇履塞街,车鼓逢逢南复北,通宵难得几场谐”。康熙五十四年(1715),台湾乙未岁贡生刘其的《元宵竹枝词》:“鳌山艺阁簇卿云,车鼓喧阗十里闻;东去西来如水涌,尽多冠盖庇裙钗”。还有载于道光十年(1830)所修的台湾《彰化县志》也记有陈学圣的“车鼓诗”。

  对车鼓做了大量研究的台湾学者黄玲玉女士认为:“可知至少从康熙到道光这段时间,车鼓在台湾是如何的深植民间,其受欢迎的程度几乎已近疯狂”。可见,车鼓弄是随首闽南文化的传播在清康熙间以前就流行于台湾。

      车鼓弄在同安的流传有三种形式:一是文车鼓,由二人表演。主要流传地区在新圩后埔、汀溪前阁、五显辽野,马巷后莲等地。二是潘涂车鼓,主要流传在西柯潘涂村。三是武车鼓,又称“车鼓跳”,主要流传在翔安区(原同安东半县地区)的沃头村。关于车鼓弄的来源,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新圩后埔老艺人黄成劝(1887年生,已卒)所说的传闻:有一穷困潦倒的民间艺人,半夜三更在乡村中徘徊,忽然听远处传来诙谐有趣的男女对唱歌声,近前一看是豆腐坊间,从窗口窥视原来是一对夫妻在磨豆腐时无聊编歌对唱打趣取闹,歌词曲调亲怩通俗有趣。民间艺人灵机一动,就把形式、唱词、曲调记下来加以整理、发展、成为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二是同安县新店沃头村艺人蒋太原(1931年生,已卒)介绍,其师蒋才润曾说:车鼓弄起源于隋末唐初。当时,农民义军为了营救秦琼,化妆卖艺车鼓阵混入关内,劫了法场。

  这都是传说,无可考据。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形式可能是从北方——主要是山东、河南一带的移民传入福建的。进入福建后,艺人们采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及地方戏的唱腔、舞步,使之逐渐地方化而发展成闽南民间舞蹈。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文化部门认真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采集不同特点的车鼓弄蹈形式,加以整理提高推广。历年来,车鼓弄出现在民俗活动,大型文艺踩街、文艺调演,比赛上,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1992年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同安文化馆舞蹈队的《喜弄车鼓》民间舞获厦门市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舞蹈专场比赛金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