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闽台血缘的青阳蔡氏家庙
蔡氏一族聚居青阳梅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 青阳“五店市”地名就来源于蔡氏在唐代开设的饮食店;蔡氏家庙为五开间砖石木结构建筑,木雕精细,鎏金错彩;青阳蔡厝与台中清水等地在地缘、血缘上有悠久而密切的关系
肇基唐代的青阳世家
走进蔡氏家庙,就像走入一本描绘青阳人文历史的线装书。
蔡氏家庙地处晋江市青阳北面偏西五店市,是一座五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的建筑,由门厅、正厅、后堂及二厢房组成。门前隔着宽阔的石埕,挺立着一堵凹字形红砖拼花照墙。主堵五开间,墙顶建燕尾高脊,水车堵皆缀满彩瓷雕塑的花鸟麟凤。家庙屋顶黄瓦绿筒,色彩鲜艳,前厅屋顶中间三间稍高,两边梢间降低,成为有起有伏的“三川顶”。脊端燕尾高扬,上头立着形状奇特的鸱吻,形成乌革翬飞的繁华气势。中脊、垂脊装饰剪瓷花鸟和卷草,更是锦上添花,生色不少。家庙门路宏阔,并开三个大门,门前安石鼓、石枕。门墙悉以雕刻繁丽的青、白石料拼装。梁枋间木雕花篮、梁裙、雀替,木雕工细,鎏金错彩,十分华丽。正中大门额石匾大书金字“蔡氏家庙”。大门外护廊与第二进各立着4根大石柱,石柱上皆刻有对联,石柱础为青草石。一眼便可看出,蔡氏家庙是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
蔡氏家庙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上书“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从这一对联就不难看出蔡氏家庙的地理位置。青阳梅山在泉州城南九十九溪下游,山不甚高而气候温润,草木繁盛,地处晋南水陆交通要道,故早在唐宋年间就得到开发。诸多族氏在青阳梅山附近,开垦田地,修建水利,利用烟浦埭蓄水灌田。地方日渐富饶,人文渊薮。这些最早到青阳开发的人中,就有青阳蔡氏一世祖蔡一翁。
据青阳蔡氏族谱记载:“一世祖辉公,君智公次子,字用明,号一翁,家世莆阳仙游县。唐咸通元年(860年)庚辰来泉之晋江县青阳,耽于山水,舍仙游而卜居焉……”在一世祖定居青阳后,蔡氏聚族而居青阳梅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如第十世蔡次傅,字肖说,宋嘉定庚辰(1220年)进士,累迁至宝谟阁大学士、太常少傅;十九世蔡万,字世望,明嘉靖己未(1559年)丁士美榜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云南大理府知府;清初,闽南沿海战乱不已,蔡氏一族又出了不少武官,蔡一潭、蔡嘉贤、蔡辉光官至都督;蔡蓍及其子蔡一龙皆授都督,挂印协征台湾、澎湖。
晋江市区内有一片繁华地带,当地人大多知道这一带旧称“五店市”。但据介绍,“五店市”其实应为“青阳蔡五店市”。据《西山杂志》记载,青阳蔡氏7世孙5人于唐时在此地开设饮食店5间以方便行人,人称“青阳蔡五店市”,后渐简化。青阳蔡氏对晋江青阳的贡献于此也可见端倪。可以说,青阳蔡氏一族的发展史就贯穿在晋江青阳的繁荣史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