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泉州南安土楼
南安自古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如今,在南安金淘、码头、罗东、乐峰等地还保存着不足十座美观坚固的土楼建筑。这些土楼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其中部分仍保存较为完好,成为古代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古代土楼建筑技艺的精湛。
据介绍,南安土楼大多为方形结构,高度一般为两层。一楼大多是花岗岩石质地,二楼由“三合土”砌筑而成,外墙平整美观,而且异常坚固。这与闽西土楼大多由生土夯砌而成的建筑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土楼大多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作为楼内居民防卫之用。土楼外墙厚度较大,其内部建筑多为泉州传统的合院式结构。
为更多地了解到南安土楼的情况,7月15日,笔者一行实地探访了最具特色的金淘朵桥土楼和乐峰林俊抗清土楼。
朵桥土楼:两种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
朵桥土楼又称聚奎楼,坐落在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朵桥土楼占地1016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因而被世人称誉为“有朵桥富无朵桥厝,有朵桥厝无朵桥富”。后来,这句话也逐渐演化成泉州俗语,在闽南各地广为流传。
朵桥土楼是一座方形土楼,建于清康熙中晚期,1939年曾进行局部维修,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持始建原貌。整座土楼坐西朝东,高3层13.6米,南北宽33米,东西深30.8米。土楼内通廊式,每层20间房间,共60间。土楼东面设一个大门,南北两面各设一个小门,门顶部设有防火灌水道。土楼第一、二层由花岗岩石砌筑,第三层由三合土夯筑。
土楼属穿斗式木结构,屋顶四角桥翘脊,双面倒水,屋盖瓦片上每隔1米就粘有一块泰兴砖,预防强风吹掉瓦片造成漏雨。屋檐安装瓦当和垂珠,屋檐下有五层环四周的条屏,描绘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非常美观。土楼内保留有多处书法墨宝,大门门额阴刻横写楷书“银青东庄”,以示主人渊源。此外还有“聚奎楼”、“一门好善”等墨宝。这些字不仅字体俊秀,刚劲有力,同时也体现了土楼主人的身世和德行。
土楼两侧各建有一座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均为三进五开间带单组护厝布局,穿斗式木结构,硬山背,燕屋脊,砖石木精雕细刻,红砖碧瓦。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居建筑群,显得格外美丽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林俊抗清土楼:一座土楼见证一段历史
林俊抗清土楼坐落在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的一处山坡上,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现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俊抗清土楼为方形土楼,占地530平方米,高两层共9米,每层14个房间共28间。土楼顺着山势而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土楼一层由块石砌筑,厚1.6米;二层墙体由三合土夯筑,虽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异常,由此可想当年土楼的坚固程度和建筑者的精湛技艺。与当地大部分土楼一样,林俊抗清土楼也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只是数量更多,而且四面墙壁都有。抚着粗糙的墙体,周边一片静谧,只是偶尔有几声鸟鸣,令人难以相信15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农民起义军抗清战争。
据《南安县志》记载,1853年,永春人林俊领导红线会起义,在进军至南安湖内村时,遭受清朝军队围剿。起义军在当地民众的引领下,以这座土楼作为主要据点,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林俊率众在土楼内坚守27天,清兵久攻不下,又逢雨季,只好退兵。
百年时光斗转星移,转瞬即逝。当年林俊抗清的烽烟已再不可寻,但至今仍巍然挺立的土楼,还是留下处处的历史痕迹,见证着农民英勇反抗封建阶级统治者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