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大楼:沉睡在陆地的"泰坦尼克号",沉寂得像被洗礼过

花巷   2017-08-18 16:22

  20世纪四十年代,日军入侵菲律宾,一场大火烧了杨梭烟厂公司,那时,家族精神领袖杨邦梭也过世了,后代子孙不团结,杨氏家族产业开始走下坡路。而国内形势也迫使杨家大楼被征用,杨家人陆续搬离,有些分支的家庭穷得只能吃地瓜充饥。

  在杨家大楼生活到23岁的杨祖志说,当时杨家楼群,一共住着300多号人,大家同吃一锅饭,吃饭要鸣钟,是真正的钟鸣鼎食之家。五十年代,他十多岁时,住在六也亭68个房间里的杨家人已经很少了,到处都是民兵。他也曾在六也亭楼顶举着枪站过岗。

  即使穷,杨家的家训在风雨中洗刷过后仍锃锃发亮。杨祖志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能高中毕业,就是因为母亲告诉他:你和你弟弟必须有一个人读书,你弟弟不读书,你必须读。

  这些家训被刻在六也亭顶楼的石亭上,依然清晰可辨:名卿清操除三惑,学士新诗重十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子孙。

  名卿清操,只留清白,指的就是东汉大清官杨震。有个关于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讲一个曾受他举荐的官员深夜来访想敬献金子,还宽慰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回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家用这个典故意在告诉后人,无论做人为官,应一世清白。

  唐朝诗人杨敬之的典故,被浓缩成四个字的家训“三喜余庆”,刻在大楼的一块石匾上。杨敬之最出名的一句诗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是他不会隐藏别人的优点,喜欢逢人就推荐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项斯。朝廷因此提拔他,而同一天,他的两个儿子也金榜题名,因此才有“三喜”之说。

  大概2000年,杨家人全部搬离了六也亭,内部的建筑开始出现了水泥脱落,钢筋暴露的硬伤。李国宏说,杨家大楼的修缮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想再利用最难解决的是产权不集中的问题。

  目前,杨家大楼的后人留在家乡还有近百人,其余都在港澳及海外,计有上千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