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挖出八卦阵 福建还有哪些古厝富有特色值得一去?
闽西古民居
闽西多客家人,他们是一支长途跋涉辗转迁徙的民系,具有特别强烈的宗族意识和正统观念。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聚族而居,讲究礼制传统。另外,闽西多山,随山就势,房屋多建于山腰,山谷间,与山林梯田河谷,融为一体。
上杭 · 院田古民居
院田村,位于上杭太拔镇东南方,地处儒溪河畔。这里群山环抱,房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儒溪支流大坑溪,从村中静静流淌而过。走进村子,溪流两岸,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条条汲水灌溉两用的小圳,绕过这些房前屋后,整个村庄灵动多姿。
两岸古民居群落,数一数,有20余座,占地都在千平方米以上,翻一翻历史,它们都至少在三百年以上。再看建筑风格,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每一栋都可拿来细细品说。这些古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巧妙、形象开阔大气,既有中原遗风,又有南方建筑风格,是客家古建筑的奇葩。
连城 · 培田古民居
连城县西部的培田古民居,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汉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畦畦稻田、如黛远山,遥远连绵……
.
闽南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是福建古建筑里最特别的一抹红色,建筑方式叫做“出砖入石”。最大特色就是建造墙体时只用红砖和石头,砌一部分红砖镶一部分石头,墙的外表不再涂抹石灰,而显露出石头的白色和砖头的红色,不仅外表红白相间十分美观,而且建筑成本相对较低,坚固异常。
龙海 · 埭尾村古厝群
埭尾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这座水上古民居,至今保留着这鲜为人知的惊世美景。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绕城水,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弯弯曲曲的河道包围,似孤岛上的座座“城堡”。这里百座红砖古厝整齐划一的排列。数百年来,埭尾村村民都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古老与现代之间有着鲜明的界限,古老的一律向北,现代的一律向南。
南安 · 蔡氏古民居
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蔡氏古民居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闽南 · 番仔楼
番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
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
翻修挖出八卦阵难得一见,八卦阵学名为九宫八卦阵,是一种古代的军事阵法,相传为诸葛亮发明。九为数之极,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数,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