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仑后村村规民约带动慈善和公益 村民实惠“摸得着”
全市所有村居施行村规民约
仑后村是泉州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利用新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的缩影。
今年2月,南安市九都镇金奎村500户村民,签名、盖手印,郑重签约《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承诺书》。这份多年来不断细化的承诺书约定,“婚庆事宜倡新办、丧葬礼俗倡简办、其他喜庆倡不办、佛诞世习倡精办”。
鲤城区海滨街道笋浯社区,村规民约倡导喜事俭办、丧事简办,并规定约束方式;安溪县参内乡田底村,全体村民通过的村规民约对丧事简办做出详细规定,如出殡当天,只设点心粥,不设宴招待;石狮市祥芝镇制定《各村婚丧喜庆改革统一村规民约》,各村成立村级劝导队;南安市官桥镇,29个村全部推行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简办制定章程;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相关规定被编入《潮乐村村规民约》,刻立在村头石碑上;晋江市392个村(社区)均制定了翔实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据了解,目前,泉州市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均订立有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在实际操作中,村规民约成为推动移风易俗转化落地的有效推手。
仑后村乡贤捐款助学,做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村规民约“泉州现象”获肯定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介绍,曾有典故说,新中国成立前,晋江、石狮一带有村民一年的积蓄,全部花在“普渡”请客上。新中国成立后,“普渡”一度销声匿迹,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口袋鼓了,“普渡”之风再次盛行。其实,多数村民对这种做法也不支持,但碍于人情、面子和攀比,不得不随波逐流。
近年来,石狮、晋江等地力主推动移风易俗,像取消“普渡”,丧事、小孩过生日、老人做寿等婚丧喜庆的简办,通过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约束,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如今,在石狮、晋江一些村庄,“普渡”已经变身为民俗文化节,既不失传统过节氛围,又健康文明。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市委文明办出台《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并下达《关于进一步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为全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对于近年来泉州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甘满堂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规民约都颇具生命力,可以说是‘村规民约中的泉州现象’,这对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通过政府引导与村民自愿协商形成的村规民约相结合,倡导移风易俗,泉州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错。
需要肯定的是,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规民约,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甚至细致到了开席几点办、宴请控制在多少桌等,通过村干部、族长、老人会有威望的老人等参与推动,以身作则来执行。
“村规民约不是简单的令行禁止,而是充分尊重传统、科学引导,让群众成为自治主体。”泉州市委文明办相关人士介绍,新时代村规民约的意义在于规范村民行为,革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