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四百陈氏后人 雨中跨海祭扫元代先祖墓
今年清明节,400多陈氏后人孤岛祭祖。
这是一段跋山涉水的艰难祭扫之旅:先乘半小时的车,再坐上半小时的船,最后走一段至少半小时的山坡路,才到达孤岛的先人古墓。
这是一段延续600多年的清明追思之路:从元初以来,每年清明,出海祭扫“祖公”墓都是他们的宗族大事。不仅如此,清代咸丰年间,他们还安排3户宗亲到岛上守墓,至今约有160年。
4日大清早,记者跟随泉港区后龙镇370多名陈姓村民一起乘船冒雨出海,探寻数百年以来的出海祭扫风俗及背后的传说故事。
【传说】 兵部尚书隐居岛上
莆田秀屿区东埔镇乐屿岛,泉港鹳山“三陈”始祖陈泰公安葬于此,相传其为大宋进士、兵部尚书。他的后裔,现主要集中分布于泉港后龙镇的割山村(古代名为鹳山)、田里村、坑头村、坑仔底村、郑厝村、林里村和南埔镇、峰尾镇的几个村。
在陈姓村民口中,世代流传着关于“龙马”的传说。相传宋朝末年,乐屿岛出了“龙马”,皇帝得知后,派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泰来此取宝,不料琉球人捷足先登,取走了“龙马”。陈泰有辱使命,不敢回朝复旨,于是就在岛上隐居,死后葬在乐屿岛。
元代文学名士卢琦写的《乐斋陈公墓志铭》,记述他的好友陈乐斋从乐屿迁居仙游,年老时“涉海适故乡与族里父老相聚而别”的事迹,间接地证明了当年乐屿岛上陈姓家族的兴旺程度。
“我祖公据说是宋末元初人,与陈乐斋同时期,又同在乐屿小岛,两人相识。遗憾的是,祖公的身份族谱记载不详,我们一直无法查证。”陈开登说。
村民珍藏的清代光绪年间手抄陈氏族谱记载,陈泰公“历览山川”,看中现在后龙镇的割山村和田里村,“至是不惮跋涉”,“命二子而往迁焉”。陈姓村民介绍,陈泰公有3个儿子,后人称陈泰公为“三陈”始祖。
【祭拜】 400多陈氏后人雨中祭祖
今年4月4日,天刚破晓,后龙镇上西码头雨雾烟岚。岸边停泊的两艘大船上挤满了人,有满头白发的老者,也有依偎在大人怀里的孩童。船只缓缓启动,航行在茫茫大海上。70多岁的后龙镇田里村陈美才老人是第二次参加祭扫,他说出海祭扫是一件严肃的事,以前必须是各个陈姓村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行,如今年轻人也可以一起出海扫墓。
35分钟后,船只抵达莆田乐屿岛,岸上一位老人显然等候已久。他叫陈瑞坤,是孤岛古墓的第5代守墓人。老人告诉记者,清朝咸丰年间,原本荒芜的乐屿岛开始有人入住,陈姓家族担心祖坟会遭破坏,选派割山村的3户宗亲到岛上守墓。这3户人家在岛上以养殖鲍鱼为生,至今已是第9代,共11户80多人。
古墓位于岛上的北坪园山脚,呈椭圆形,三级墓坪错落有致,草色茵茵,十分古朴。天空下着雨,400多名陈氏后人虔诚祭祖。在一身深蓝色长褂司仪的引导下,头戴黑色礼帽、身着蓝色长褂的6名陈姓村民依礼上香、献祭品、敬酒、拜祭。之后,400多名后人集体躬身示礼。
【祈盼】 期待两岸宗亲认祖归宗
“清朝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族谱记载,祖公先是在乐屿居住,再到温陵清源,最后定居在现在的割山村、田里村,逾河蹈海,很不容易!”田里村陈献林、陈美才等人介绍,目前陈泰公后裔主要居住在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田里村、坑仔底村、坑头村及南埔镇凤翔村麦厝自然村等地,还有一部分自元代起陆续迁居仙游、金门、广东、台湾等地,也有一部分“过番”到马来西亚。
老人们说,“三陈”后人现在约有2.5万人。至于迁居外出的,因没回来认祖,人数难以统计。曾有大批陈泰公的第四代后人赴金门拓荒,上世纪40年代,金门陈姓宗亲回来认祖,因族谱丢失,对接不上,遗憾回去,半路上竟发生海难。“三陈”后人对陈泰公充满敬仰之情,世代细心守护古墓,大家期待着,那些还没能相认的宗亲有朝一日能回乡认祖。
【特写】
守墓人
促进孤岛繁荣
乐屿岛早先没有居民,是一个海盗时常落脚的地方。而如今的岛上,超市、菜市场、酒家、烧烤店……应有尽有,高楼林立,村民家里有电脑有宽带,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岛上并不只有我们陈氏一族派人守墓。”守墓人陈文庆告诉记者,乐屿岛上目前已有500多住户,共2000多人,包括陈、肖、郭、郑、林、廖、徐、蔡等8个姓氏,“岛上风水好,古墓多。这些姓氏中,有不少家族也是在岛上负责守墓的,也有一些是专门经营海上养殖和海运的。”陈文庆说,乐屿上的村民基本上从事鲍鱼养殖,随着鲍鱼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家渐渐富裕起来,岛上盖起了不少楼房,各种设施也慢慢齐全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