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港新闻 > 正文

泉港土坑村百年古厝群 风韵犹存

2013-04-03 08:18 来源:闽南网 1

生活在古厝里的阿婆在晒蚕豆
生活在古厝里的阿婆在晒蚕豆

古厝的天井
古厝的天井

往日的老师宿舍,已残墙断壁
往日的老师宿舍,已残墙断壁

古厝群全貌
古厝群全貌

  闽南网4月3日讯 这是一方净土。在时间长河里涉水而来,这里,愈发静谧。

  泉港后龙土坑村,27座明清古大厝绵延数百米。细长的石板路,古老的青石红砖,雕工精细的墙体石刻,天井的花砖爬满青苔,阳光越过花格墙面,在青石刻花上晕染开来……

  数百年过去了,古厝有的荒废,有的倒塌。

  生活在古厝里的人,多数已经搬走,只剩几个老人。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已经搬走的村民,回到古厝溜达,天井边的石凳上,常常能看到几个晒太阳的耄耋老人。

【古厝春秋】

明朝开始建造

清初达到鼎盛

  土坑村是刘姓一姓村,村子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600多年前。

  明初“靖难之变”后,兴化(今莆田)的贵族刘宗孔,在永乐二年,携带家眷避难,看到土坑村峰峦相映,曲水停蓄,觉得这里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就在这住下了。

  “宗孔公有四个儿子,老大、老四在村子里开拓,老二和老三都去了外省。”58岁的族人刘立和熟悉宗族族史,他介绍,以刘氏祖祠为中心,老大住南侧,老四住在北侧。到了第五代,刘氏出了一位太学生、主监,子孙后代几乎代代有人入朝为官。

  从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荣归故里的后代子孙,遵从祖先规定,在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了40多座古大厝,形成南北两片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

  如今,这里的古厝留存有27座,在后龙中心小学楼顶,可以看到古厝全貌。

富贾筑十八厝

三落厝百个门

  古厝群中,富贾“刘百万”居住过的三落双护甲(护厝)古厝最有名。

  刘百万原名刘端弘,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人。他从小聪慧过人,年轻时,与族亲合伙,经营杉木行,开辟航海通道,还购置了18艘桅帆船。经年累月,他终成一方富贾,乡亲们都称他“刘百万”。

  他先后在土坑村建了18座大厝,如今仍有16座保留下来。他自己居住的那座三落双护甲古厝,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据说有100个门,99个窗,42间房间,11个天井。

  这座古大厝,门前筑有14对高约1.5米的旗杆青石,每对青石外侧刻有各种圆形图案,均是金榜题名一类的景致。石块内侧打着圆形石洞,中间缝隙是给科举高中的族人插旗杆报喜的。

  现仍存的16座刘百万古民居群曾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村庄也因此被列为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古厝生活】

老人不舍古厝

儿孙作伴乐活

  三落双护甲古厝旁的古厝,住着两位老人,其中就包括刘立和80多岁的婶婶。我们拜访古厝时,她正在天井里晒蚕豆,慈祥地笑了笑,边翻着蚕豆,边与我们聊古厝人生。

  阿婆在这生活了60多年。“住惯了,哪里舍得走?”阿婆说,二三十年前,单她住的这座就有11户人家共77个人。“屋里挤满大人小孩,每天都很热闹。”忆起往昔的繁华,老人兴奋地扬起双手,那时,每天晚饭后,大家都坐在天井边,大人们讲古说事,孩子们跑进跑出……

  回巷的二落大厝生活味浓厚:门庭宽敞,大红灯笼高挂,天井边的两条石台上挤满了花瓶,红粉橙的各色小花挂满枝头,厅堂里贴着大大的“福”字,91岁的曾龙娘阿婆,身着暗红唐装,坐在一旁的古式太师椅上。

  看到有人来了,曾阿婆高兴地邀人喝清茶。她在这座古厝生活了几十年,很喜欢这里,舍不得离开。因为她喜欢,儿子专门请人修缮了古厝。如今,几个儿孙陪着阿婆住在一起,老人家每天几杯清茶,兴致来了,浇花除草,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继学 谢向明 实习生 苏文标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港四百陈氏后人 雨中跨海祭扫元代先祖墓
下一条:泉港一司机撞死中学生逃逸 父亲卸下车牌毁罪证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