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四百陈氏后人 雨中跨海祭扫元代先祖墓
乘船出海,向小岛进发。
4月4日,清明节。天刚亮,泉港鹳山“三陈”组成一支370多人的队伍,来到后龙镇上西码头。此番出海,是为了祭扫海上小岛的先祖之墓。
鹳山“三陈”先祖陈泰公之墓,位于莆田乐屿岛(古代属惠安),扫墓一趟颇为麻烦,但怀着对先人的尊敬之心,族人们始终严肃对待,踊跃前往。渡船起航后,记者与人们攀谈起来。后龙镇田里村的七旬老人陈美才说,自古以来,“三陈”出海祭扫沿袭古代习俗,原本参加对象限于德高望重的长者。后为了更好传承家族历史,约七八年前,族人商定让年轻人也参与近来。
35分钟的船程后,乐屿岛近在眼前。岸上一位老人等候已久,招呼靠岸。他叫陈瑞坤,是清朝咸丰年间由鹳山陈氏派来的驻岛守墓人的后裔。守墓人有多户人家,繁衍至今,最多的已有9代。扫墓队伍浩浩荡荡,排成长龙逶迤前行,随行的民俗腰鼓队、西乐队吹拉弹唱,热闹非凡。十多分钟后,就来到守墓人的家中。岛上几家守墓人开门迎接乡亲,他们早就开始准备中午的伙食了。今年负责做东的岭脚村民迅速融入其中,准备祭祖用品。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扫墓以来,每年祭扫活动由后龙镇的割山村、田里村、岭脚村三个村轮流做东操办。而运送陈姓村民出海的船只,历来由上西村乡贤陈兴明无偿支持。
墓建于元代,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位于岛上的北坪园。墓呈椭圆形,墓圹用三合土混砖砌成,三级墓坪错落有致,自然古朴。按传统,司仪逐步引导,6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依礼上香、上肉、敬酒、拜祭。之后,众人统一躬身示礼。
扫墓结束后,队伍回到守墓人家中。宴席准备完毕,众人入座,用餐畅谈。“我们的祖公陈泰公是大宋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相传乐屿岛上有一只四不像的神奇动物,称龙马,皇帝派他来取。因取龙马失败,泰公在乐屿岛隐居下来。”陈献林等老人说起陈姓村民世代流传的传奇故事。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陈开登告诉记者:“乐屿在大圣东北海中,宋有陈氏世居之。”乐屿岛与陈姓关系密切,万历年间《泉州府志》、嘉靖年间《惠安县志》及何乔远的《闽书》均有记载,古时该岛曾隶属惠安。
元代文学名士卢琦写的《乐斋陈公墓志铭》间接记载了当年乐屿岛上陈姓家族繁盛程度。说的是陈乐斋晚年从乐屿迁居仙游龙水,临行前“涉海适故乡与族里父老相聚而别”。陈乐斋的堂弟至明以诗贺陈乐斋,说“福缘善积见曾孙,金玉团乐聚一门,白发弟兄何忍别,勉君终老聚陈村。”陈乐斋含泪依韵回道:“重来海上抚诸孙,桑梓森森影在门,老去岂无怀土念,新丘已卜水边村。”经史书记载,后来陈姓村民“例徙”离岛。如今岛上的陈姓村民均是鹳山陈氏派去的守墓人后代,共11户80多人,守墓历史迄今已160多年。
陈开登说:“陈泰公据说是宋末元初的人,与陈乐斋同时期,又曾同住乐屿。但具体身份一直无法查证。”记者翻阅清代光绪年间手抄《鹳山陈氏族谱》,有“大致政泰公遭胡元叛乱,避地居离居,逾河蹈海隐于蛎屿之中……厥后徙入温陵之清源”。陈泰公后来看中现在的割山村(旧时名“鹳山”)和田里村,“命二子而往迁焉。”因其共有三子,后人将其称为“三陈”始祖。
目前,陈泰公后裔主要居住在泉港区后龙镇一带及南埔镇麦厝等地,约有2.5万人,还有部分自元代起陆续迁居金门、广东南澳、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村民们说,古墓保护了600多年了,期盼海内外宗亲归来认祖,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弄清泰公的生平。(记者 陈淑华 /文 陈起拓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