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中山路老百货光阴 光明之城独一无二的美丽

2015-05-22 17:05 来源:东南早报 0

老百货 生活记忆符号:糖果罐,上个世纪70年代在钟百购买的。

  周阿姨回忆说,有时,她妈妈还会到商场买布然后到泮宫口边上一家染布行染了颜色再拿到裁缝店里做衣服。

  “上面说的大概是五六十年代的事。到了70年代,商场最大的变化就是布料,开始有了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等新布料。当时,一听说哪个商场进了新货,大家就会纷纷跑去,排队抢购。”

  “几家商场卖的东西大同小异、价格也相差无几,我家一般是买布料的时候,为了挑花色,我妈才会几个商场都逛逛,因为每个商场进的布料花样会有所不同。”

  周阿姨说,到了70年代末,市面上开始有一些“走水”的进口布料,商场的布料生意就慢慢淡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 购置嫁妆慢慢“攒”

  以前住九间百货周边的林里楠和许雪娥夫妇俩,谈起对九间百货的印象,滔滔不绝,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百货商店满足嫁妆“排场”

  走进林里楠和许雪娥夫妇家里,你很容易被他家那台“三五钟”洪亮的“当、当”打点声音吸引住,30多年来,他们俩曾先后买房搬迁等经过几次清理家杂而卖掉扔掉了许多旧物件,但一直舍不得放弃这台“三五钟”,它是许雪娥的嫁妆,见证了夫妻俩恩爱的半辈子,这台钟还是他们当年好不容易“走后门”从中山路九间百货购买的。

  许雪娥住在打锡街旁,离泮宫口的九间百货也就三五百米,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周边人结婚的“排场”——只要有人家要娶亲,当时的风气关心的不是新娘子长得有多漂亮,而是她有多少陪嫁。在那个年代,嫁妆很有讲究,吃穿用什么都得算上才行,家境不错的人家嫁妆得有“三大件”,而这些“三大件”都是从九间百货买来的。许雪娥家里不算富裕,所以,她十几岁就开始有意识地存工钱,晚上加班存钱,准备将来购置嫁妆用。1983年,她出嫁时,嫁妆还蛮“排场”的——包括自己购置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三大件——这都是她陆续从九间百货购置回家的,“等攒够钱再一起置办是行不通的,当时很多东西要凭票才能买到,卖得‘紧俏’,不是有钱就一定买得回来”,许雪娥回忆说。

  

  老百货 生活记忆符号:海鸥牌电风扇,1984年购于钟楼百货,这是一位老泉州人积攒了两个月的工资购买的。这台风扇让这家人清凉了几十个夏天。

    扑救“九间百货”火灾

  林里楠家里的老宅就在塗山街街头,离九间百货更近。他回忆说,一到过节,九间百货就人山人海,“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而这个位置属于中心,一直都是鲤城老城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周边是 “中菜市”、人民电影院、大名鼎鼎的金鱼巷等,“九间”的繁荣跟这些息息相关,大家买菜、看电影或逛街完,都会顺便逛一下商场,看看有什么需要添置的生活用品。加上 “九间”的店面多,规模大,卖的货品最为丰富齐全、精美,甚至引得华侨也会写信来让家人帮助采购货品。

  2006年,林里楠曾参与扑救“九间百货”火灾。那天,正在“九间百货”旁散步的林里楠看到了火势,因为他对九间百货的地理位置比较熟悉,所以主动协助消防灭火。

  他说,看着旧的“九间”房屋(后翻建)付之一炬,林里楠心里有着些许不舍和悲伤,有时路过,总有一种记忆,让人觉得早已遗忘,虽然九间百货的多数店铺已转为私人租赁或自有经营,服装、鞋店、精品店、珠宝店是其主营方向,但每次散步于此,林里楠感觉那些昔日的岁月又会像油画一样浮现在面前。不过,他总在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在陌生中寻找曾经的熟悉,恍如昨日。(策划:蔡绍坤 执行:赖小玲 朱淇齐 杨秋香)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暴雨市区多处树木倒伏 市民可以致电园林局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