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路老百货光阴 光明之城独一无二的美丽
老百货 生活记忆符号:“三五钟”被阿姨保养得很新,看不出是30多年的老物件。
老百货总是人山人海
那时候,百货的定位是综合化的,它力求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百货商店经营的商品几乎是无所不包,人们不必到鞋店去买鞋,去杂货店买扫帚,去服装店买服装,去帽子店买帽子……只要走进一家百货店,你可以买全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包括食品。
原泉州百货公司副经理、书记吴天助就经历过百货商店往昔的热闹场景。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百货商店,总是人山人海。每个柜台上,都放着一个大大的算盘;在商场的天花板下,总是有着从各个柜台拉向高高的结算台的铁丝,在没有电脑的时代,这就是一种快速安全结算的方式。
在泉州,以售卖老国货立身的百货商店里,所有的商品都是分区分专柜放在柜台后面的货架上面的,一排排整匹的花布、一溜溜有着艳丽图案的暖瓶脸盆,一卷卷被卷成筒状的棉花……而货架前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钢丝发卡、纽扣别针、针头线脑……所有的商品都那么骄傲地俯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待着有需要、有实力、有条件购买的顾客用指头指指点点,等待着营业员从柜台上取下交给顾客挑选,等待着被顾客小心翼翼地带回家。
那时候,姑娘们的周末休闲,喜欢到百货商店看着花花绿绿的商品,过一过眼瘾。而男同志来商店,多数是为心仪的女青年或家人购买一些刚上市以及时兴的商品。
老百货 生活记忆符号:1986年,许阿姨从九间百货买来的软尺和卷线。
在百货店上班很吃香
在当时,这些百货商店算是引领潮流的国营商店,每天伴着百货店里清晨的开市声、白天的买卖声和傍晚的客散声,成为那一带老街坊们最熟悉的旋律。
“在那个年代,百货公司很吃香。工资稳定、工作环境优越、名气大。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前,百货商品的布料、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需要凭票购买,而泉州钟楼百货算是当时泉州中心市区第一家综合类大型百货店,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和挑选百货商品。那时的百货商店,也是青年男女结婚前作为硬指标必须来的地方。每当遇到老百姓家中有嫁娶之事,晋江、石狮一带的居民都只有到泉州的百货商店才能买齐所需的用品。”原南门百货的副经理黄阿姨告诉记者。
原泮宫百货商店经理老蔡回忆说:“那时的百货商店,经常看到排队或是拥挤的人群,目标当然都是为了稀缺量少的商品。要买到这样的商品,可能意味着凌晨三四点钟的排队。所以,那时候常常是店铺一开,就迎来络绎不绝的顾客,有时甚至排起‘长龙’。逢年过节的,商店还没开门,就已经有不少人站在门口等待,这也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部分商品有限制供应。相当大程度上,顾客能否买到心仪的商品,取决于营业员:商品有没有、有多少、让不让你挑挑拣拣,都要看营业员的心情,把紧俏稀缺的东西留一些给朋友亲人,把好的留给关系户,应当是当时百货业的通病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传统百货商业模式逐渐走下坡路,商圈模式凭借虹吸效应后来居上并推陈出新,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