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千年古街焕发新活力 西街隽永时光流淌(图)
光明城商墅街区展现当代泉州街市风情
新篇 演绎“千年沉淀,质感生活” 的居住理念
与官方的“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相对应的,是民间的力量正在自觉地对以西街为代表的闽南文化进行复原、开发、传播。
此次征文大赛的独家冠名企业、位于清源山脚、泉州少林寺旁的兆基·光明城,依托低密度建筑群与地下水城、清源水街等人文景观,汇聚极具闽南特色的禅茶武艺、地方美食、闽商会馆、艺术工坊,融入国际化的时尚休闲、品牌旗舰等丰富业态中,通过五大街区,四大广场,为泉州缔造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奉上独具人文风情的商业街区。
兆基·光明城以“没有到过光明城,就觉得没有来过泉州”作为规划愿景,打造泉州城市人文生活体验样板区,着力将光明城打造成文旅商业风情区,让泉州古城千年沉淀下来的人文、生活、建筑、艺术在光明城商业街区中得以继承,演绎“千年沉淀 质感生活”的居住理念。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要让文化走进社区、走进百姓,这需要各方人士共同参与,特别是文化人更要投入其中。我们冠名、联合主办此次‘西街故事’征文大赛,以及长期搭建刺桐里文化交流平台,都是期望发挥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文都’建设作实实在在的贡献。”刺桐里文化交流平台主要发起人、福建兆基置业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林宝华介绍。
在这里,“老泉州”和年轻人都能体验闽南文化,消费闽南文化,延续泉州文脉,一幅当代的泉州街市风情图徐徐展开。百年之后,这里或许是泉州的下一个“西街”。
大赛评稿会现场
老居民眼中“最泉州”的地方
从8岁开始,陈世哲就住在西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搬离。如今,西街已经深深烙刻在60多岁的他身上。他说,西街是泉州地方色彩最浓厚的一条街,泉州本土的文明、人文最传统的东西、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就集中在西街。
“实际上,西街是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陈世哲是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在他眼里,西街的生动,在于它是一处热闹的市井集散之地。他获得征文活动一等奖的作品《老西街一日》,就全景式地再现了西街旧时繁忙而又匆忙的一天。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最能唤醒老泉州人回忆的东西,值得珍藏在文字和图影中。陈世哲的这个片子在台湾交流时受到广泛的认可。
“想不到很多年轻人关注、记录、体验老西街”,比如旧馆驿客栈,就有很多人会去居住体验,包括很多外地人。作为一个老西街人,陈世哲说,这是让他很欣慰的事情:西街以及它的市井热闹,会一直流传下去。
73岁的陈再生虽然是同安人,但11岁来到泉州,在西街一住就是37年,虽然后来旅居香港20多年,但每次回来,他都要到西街走走看看。“走进旧街小巷,像是回到小时候,很熟悉,很亲切。”他说,旧馆驿、究史巷(狗屎巷)、台魁巷(杀鸡巷)……哪条小巷以前开过哪些店铺、哪个位置演过哪些打城戏,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简单的建筑、朴实的人情总会深深沉淀在我的心底,时间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带走很多,但有些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沉淀会越来越鲜明”。
大赛获奖者与主办单位代表合影留念
五个外国人和一个外地人的“西街情”
吴泽华是宁德人,在泉州工作十多年,他的家也安在了泉州,现在是《泉州商报》总编辑助理。在日常工作中,他和西街的缘分就此打开了,更因此了解和见证了五名外国人的“西街情”,本次征文活动的二等奖作品《一对洋夫妻的百年西街往事》就此诞生。
这个故事里有五个洋主角:
第一位是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2010年,他从美国淘得一本由英国传教士文高能先生编写、出版于1907年的专著《传奇和故事里的中国》。令人惊喜的是,该书收入了10余张关于泉州古城的老照片,历经百年依然清晰。
又过了一年,文高能的两个孙女琳达和伊丽莎白通过互联网找到了潘维廉教授的网站,和他取得了联系,并于是年4月26日至29日在潘教授和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时任记者吴泽华等的陪同下,走访了祖父祖母当年在泉州工作和生活过的培元中学、基督教泉南堂等地方。在泉期间,她俩向笔者讲述了祖父祖母与泉州、与西街难舍难分的百年往事:
1893年,文高能和他的妻子路易丝远渡重洋来到泉州,在西街一住就是18年。最初几年,他们参与创办了位于西街208号的基督教堂,还创办了一所家庭式小学堂,招收附近男童入学。经过10年的观察,文高能认为有必要在西街设立教会学校辅助传教活动。1903年,他利用回伦敦述职的机会,向伦敦教会提出建议并获得批准。一年后,培元中学创立,在此后的百年里育人无数、英才辈出。
在吴泽华看来,主办方颁发给自己这么高的奖项,不仅是对这篇文字的褒奖,更是对这个动人故事的褒奖。因此,这个奖更应该颁给故事的牵线者潘维廉教授、讲述者琳达和伊丽莎白姐妹,以及故事的主人公文高能、路易丝夫妇,因为他们的动人故事,使得“西街故事”更具国际视野和世界性光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