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古代桥梁有哪些 曾都见证了泉州经济社会发展

2014-06-18 11:11 来源:泉州晚报 0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黄真真供图)

  “我们只知洛阳桥和安平桥,没想到一座消失的盘光桥也有这么独特的风采。”昨日,报道了比洛阳桥还长还宽的盘光桥的前世今生后(昔日盘光桥比洛阳桥还长还宽 两桥合称“双虹夹镜”),不少读者致电24小时热线,希望了解更多泉州古桥的情况。文史专家表示,泉州历史上不管是桥梁数量还是技术,在各个时代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一个侧面也见证了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泉州现存最古老桥梁建于唐代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泉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建于唐代。”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博研究馆员黄真真多年来都在收集和研究泉州的古桥,还在蔡襄祠里举办了一场泉州古桥摄影展。她说,泉州的古桥中,建造年代可考的有十座是唐代修建的。

  1992年版《德化县志》记载,德化上涌西溪村的暗桥,建于唐僖宗在位年间(875—888年),以条石干砌,长10米,高7米,宽2.85米。

  1993年版《晋江市志》记载,晋江市陈埭加沙村北有吟啸桥,为唐代日辉(一作日映)禅师所建,以木为梁,宋时改为石桥,全长42.6米,宽约3米,17座桥墩,中高而首尾低,有护栏。

  从清朝道光版《晋江县志》可知悉,建于唐五代的桥有三座,分别是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建的偃月桥、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建的仁风桥、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的谷口桥。

  “总体上看,宋以前泉州所建的桥梁,大多是石墩木梁桥和小型石桥。”

宋时造桥多吻合当时海外贸易繁荣

  《泉州古桥古塔》一书介绍说,宋代以前,有关泉州桥梁的记载非常鲜见,但到两宋时期,泉州的造桥业在我国属于后来者居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两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桥梁建设飞速发展,建造了数以百计的桥梁。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纪”。当时,不仅造桥数量之多,而且速度之快,工程规模之大,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而在闽中桥梁中,泉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两宋时所建、至今可考的大中型桥梁就有139座,其中包括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和安平桥等。

  “这一盛况与泉州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港口繁荣、海外交通发达的现象十分吻合,几乎每座大桥的建造,都与海外交通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黄真真举例说,比如洛阳桥、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和无尾桥等。

宋时泉州桥梁技术

代表当时中国水平

泉州部分古桥梁分布情况

茅以升所著的《桥梁史话》中描绘了泉州部分古桥梁分布情况

  黄真真说,两宋时期泉州建造了一批大型桥梁,不仅推广运用了我国古代桥梁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有所创新,为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洛阳桥建在江海之交,水深流急,地质复杂,当时用大量石块抛填江底,铺成一条石基河床,然后在上面建起桥墩,这是我国建桥工程中的一重大发明,也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直到十九世纪,世界各地在桥梁工程中,才采用“筏形基础”。

  比如,修建桥墩的另一项技术是“睡木沉基”,这项技术后来被广泛运用到泉州各类的桥梁建筑中。它是洛阳桥落成80余年之后,筑安平桥时的又一创新技术,位于九日山下跨越晋江之上的金鸡桥采用了同样的筑基方法,而广西桂林的花桥也是用了这项技术。

  比如,浮运架桥法的最早运用也是在两宋时期,这一工艺在现代桥梁建设施工中仍在普遍运用。以安平桥为例,整座桥面用2000多条石板铺接而成,有的石板长达11米,宽、厚近1米,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当时,要把如此巨大的石梁架设在高耸的桥墩上,是极为困难的。明朝人在谈到洛阳桥的建造情形时有“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的描述。

  “由此种种可见,宋代泉州的桥梁建筑,代表了当时中国造桥技术的水平。”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第7号台风海贝思影响泉州 多地堤岸垮塌挡土墙溜方
下一条:第12届“6·18”今开幕 泉州展馆突出装备制造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