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盘光桥比洛阳桥还长还宽 两桥合称“双虹夹镜”
世人多知洛阳江上有洛阳桥,而与其相邻下游之盘光桥,却鲜为人知。《闽书》载:“盘光桥与洛阳桥,海中望之,如二虹然。”这两座桥同建于宋代,合称“双虹夹镜”,曾是著名的“洛阳桥八景”之一。据明代陈懋仁在其所著《泉南杂志》的记载,盘光桥长四百余丈,宽一丈六尺,比蔡襄所造的洛阳桥,长多四百余尺,阔一尺。
如今,盘光桥早已坍塌不存,但桥两头一塔一亭历经岁月沧桑,兀自矗立。近日,市民王先生找到了一张盘光桥老照片,记者通过查找史志和请教文史专家,试图再现盘光桥的前世今生。

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 (张九强 摄)

上世纪60年代末的盘光桥 (雅珊翻拍)
历史:与洛阳桥成“双虹夹镜” 比之长且宽
盘光桥俗称“乌屿桥”,在泉州东门外乌屿乡,位于洛阳桥下游,乌屿岛北与陆地之间,由僧道询在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主持修建,历时五年。
泉州市传拓高手辜恩来于1963年曾拓得一方《重修乌屿桥碑记》,该碑记立于乾隆三十二年。据该碑记记载,乌屿大若弹丸,四面环海,宋明间,洋船每年都会停泊于此,商贾络绎,所以建了一座石桥,桥分一百六十坎,每坎二十尺,绵亘数里,其气势与洛阳桥相媲美,且比洛阳桥还长。清初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及《泉州府志》对盘光桥也均有记载,南宋宝祐年间,僧道询“建石桥百六十墩,长四百余丈,宽一丈六尺”,比洛阳桥还长四百余尺,宽多一尺。
由来:同道义波入梦 把建桥之心“盘光”给道询
据传有一天晚上,僧道询正在为设计乌屿桥所存在的一个难题所困时,一阵疲劳袭来,在似睡非睡间,道询见一位同道和尚来找他,自称是当年参与修建洛阳桥的义波。
义波对道询说:“你几年来建了不少桥,但欠缺能与洛阳桥比肩的石桥。今特来把我腹中尚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你,助你在洛阳桥外的乌屿,再建一座岛陆相连的大桥,使洛阳江边,好事成双,也让你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话刚说罢,义波就从胸中掏出一颗还在跳动的红心,往道询的胸里塞了进去。道询猛然从梦中惊醒,思路忽然开朗,还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僧道询因念及义波和尚入梦来把他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就叫此桥为“盘光桥”。
遗存:桥头有“下马亭” 桥尾剩方形石塔
王先生提供的老照片照于上世纪60年代末。从图上看,盘光桥的桥板又厚又长,附着着牡蛎,坍塌严重。桥的一头,有一亭子隐约可见。而如今,盘光桥已无存,只剩老照片中的桥头亭,藏身在公路旁的民房中间;以及桥另一头的一方形塔,立于一块天然的大石头上,保存得比较完好。
桥头亭面积大约8平方米,有16根石柱,外柱高2.1米,内柱高2.5米,其中一根亭柱上刻有“下马过桥”四个字,故又称为“下马亭”。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博研究馆员黄真真介绍,一方面,下马过桥是对建桥者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盘光桥比洛阳桥低了近一米,涨潮时水漫过盘光桥,马、轿都无法上渡船,为了安全起见,需“下马过桥”;此外,也当心马蹄陷入桥板缝中。
盘光桥桥尾残存的石塔处在城东街道金屿社区金屿自然村。惠安县政协文史委张主任说,这座塔在当时应是起到航标的作用。该塔约有15米高,塔顶四面都刻着佛像,塔上还有一首诗,系清朝时桥重新修缮后刻上去的,为才子庄俊元所书。诗的内容是:“凤江常见水消消,磐光昼夜去还潮。波江坪现鱼鸟动,浪里尚见拉舟摇。只恨源山生不接,那堪隔断筑商桥。于今亭塔风雨落,可怜僧公建此桥。”
据1993年出版的《洛阳万安桥志》(刘浩然著)记载,盘光桥建成后,桥头乌屿西北侧巨岩上,凿有“盘光桥”三大字,字径三尺余,字刻深寸许,深劲雄健,但不知为何人所题。后来,字刻已被连同巨岩炸毁,了无踪迹。
如今,石塔和石亭之间,桥的旧址上立着一座海堤,是上世纪70年代城东人民创“万亩海域围垦”工程时所建。
差异:洛阳桥为蔡襄所建 且为南北官道
“洛阳桥,因为有蔡襄的‘三绝’(记文绝、书法绝、镌刻绝)碑记而闻名海内外,蔡襄也因洛阳桥名满天下,两者相得益彰。”黄真真说,相比之下,盘光桥因后来失修塌圮,知道的人便不多了。
据介绍,盘光桥的地理位置没有洛阳桥重要。洛阳桥是当时连接南北官道的桥梁,盘光桥起初虽兼作后渚港的备用码头,但进入明朝后,泉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就衰落了,不再作为码头用,其桥又因年久失修,再次塌圮,在清乾隆间虽再重修,但后来又坍塌了。
僧道询在世时,若不是曾建桥200多座,则将默默无闻,他因地位低下,不如蔡襄名声响亮,故盘光桥也没有洛阳桥知名。(记者 黄雅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