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郑新聪作政府工作报告
(五)强基础重统筹,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好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全市农林水支出46.6亿元,增长20.7%。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六大工程”项目3474个,完成投资29.1亿元,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建设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200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省级农民创业园和示范基地9个、设施农业3000亩、“菜篮子”基地11家、林下经济示范点41个和农民专业合作社64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批建设。争取上级渔业补助9亿多元,获批远洋渔业项目2个。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水利项目88个,完成投资40亿元。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彭村水库、晋江防洪工程等16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治理河道90公里,新解决36.4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升级电力农网110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3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65公里和危(病)桥142座。积极应对台风,加强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324个项目完成投资351亿元。拓展城市空间。启动环湾县(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江南、万安、台商区等新区开发加快。实施城市改造更新项目65个,完成投资95亿元。中心市区安置房在建148万平方米,竣工70万平方米。优化景观环境。实施“点线面”攻坚项目85个,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131公里休闲绿道,初步形成泉州山水慢行系统。建成中心市区供水管网145.6公里。投入1.2亿元开展中心市区防洪排涝整治。持续推进城市内沟河截污。全市改造建设污水管网27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进城市管理。率先在全省启用“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深化市政道路和卫生保洁精细化管理,城市卫生综合考评和井盖防坠网加装工程被列为全省典型。交通组织管理进一步优化。出台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指导意见,简化公共维修基金提取程序。深化违法建房专项治理。加快城镇发展。县城和南、北翼新城规划建设扎实推进。21个省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实施项目730个,完成投资412.5亿元。陈埭、水头两个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顺利实施。
生态建设继续强化。成功获批省级生态市。启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行动,实施节能重点项目141个、减排治理项目1177个,淘汰落后生产线74条,较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出台落实印染行业转型升级意见,加快推进集控区建设和企业整合。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125个,完成投资17亿元;启动晋江、石狮、南安跨境流域污染治理和山美水库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工作;开展21条小流域“赛水质”活动。在全省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验收。开展“两江”下游非法采砂堆砂专项整治。完成植树造林3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1.6万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74.7万平方米。
(六)创特色集亮点,文化发展成绩斐然
精心做好首届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竞选工作,成功荣获这一世界级城市名片。精心举办海峡论坛泉州系列活动、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完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成立中国社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闽南侨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条、“中国传统村落”6个。木偶剧获“文华奖”,南音、高甲、歌舞新剧目获国家级大奖,梨园剧团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木偶剧院竣工,国家一级图书馆增到7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泉籍运动员在体操世锦赛和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文博会签约项目18个、合同金额30亿元。新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20%。
(七)惠民生增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加强
不断健全社保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城镇职工“五险”参加人数累计增加36.4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5.5%和99.9%,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实现厦漳泉城镇职工医保卡三地通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建设提升乡镇敬老院24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0个、农村老年活动中心20个,创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4个。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5万多套,配租配售8000多套。新增归集住房公积金43.8亿元,发放贷款33.3亿元。新增平价商店34家,物价保持稳定。全市慈善组织到位善款5.9亿元,侨捐公益事业5亿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9所。7个区(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率达92%。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1.8万多个。五中城东新校区正式招生。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建成,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正式招生,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批设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加快提升卫生事业。出台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行政村卫生所实现药品销售零差率全覆盖。石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落实方便群众就医措施。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全部投用,二院东海新院基本建成,全市新增医院床位2350多张。加强计生优质服务和“三高”综合整治,人口自然增长率7.9%。。全力保持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泉州”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巡逻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六五”普法。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认真落实信访“路线图”,信访总量下降9.3%。累计发放流动人口居住证124万张。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绩。扶持驻泉部队“两中心一基地”、“四个一好”工程建设,驻泉部队官兵积极参与驻地抢险救灾、“平安泉州”和“美丽乡村”建设,省级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统计、审计、方志、气象、老龄、老干部、老区、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八)优服务提效能,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把办理代表建议意见作为“法定作业”,切实回应代表关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相加达100%。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委员提案57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开展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窗口即办率提高至60.4%。建立完善市级政府投融资体系,规范资金统筹和管理。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动市级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着力整治“四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行政监察、机关效能、绩效考评等工作。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务工人员,以及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泉州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能完成年度预期目标。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规模偏小。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好项目、大项目不多,融资、征迁、审批等保障不够到位,“落地难”问题还比较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商业模式创新不快,市场开拓压力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中心城区辐射不强、配套滞后,农业农村基础仍较薄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民生事业人均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政务环境仍需改进,少数公务人员担责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