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图” 盼市民为其添香增色
他们,与西街有着奇妙的机缘——
“保留一方人神共居的家园”
——《泉州味道》作者颜瑛瑛
这位方逾而立之年的女子,十分相信冥冥中的机缘。确实,仅从她与西街的结缘,就可以看出她的这份相信,很有底气。
那是2006年,西街改造的呼声同样强烈。当时还是记者的颜瑛瑛受命写一个西街的专题。对于记者来说,选题确定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资料是“规定动作”,行话叫“做功课”。颜瑛瑛通过网络,搜到了苏的博客。这位生于西街、长于西街的小伙子,非常热爱西街,整理了满满一博客的西街史料,还附送自己从小到大在西街各个角落的“时间照相簿”。
然后,他们走了文艺片的经典剧情。网络的相识,发展到网下的相知、相惜,最后干脆扯证结婚。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位“老西街”帮开小灶,颜瑛瑛的选题完成得还真不错,获得了当年度的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题目大剌剌地就叫《写给S.的西街情书》。婚后,两位小文青最喜欢的事,就是绕着西街穿过一条条巷子。
“能不能把这些小巷子的曾经和现在写成一本书?”在时任泉州晚报社社长杨国昕的提议下,颜瑛瑛将手边近一年的古巷采访资料进行了深度编辑修改,并于2009年春推出了泉州晚报社文丛之《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我的朋友蔡崇达曾经为《中国人物周刊》写过一篇稿子,叫做《泉州:寻宝之城》,被多方转载。”颜瑛瑛说,西街就是这样一个泉州的微缩版,浸润着城市的历史、风貌、民俗和礼数。特别是每个月农历廿六的勤佛日,那些洋溢信仰的脸庞和鼎盛的香火,让人忘记今夕何夕。
保留这方人神共居的家园是很多泉州人的期许。颜瑛瑛建议,保留原来的青石古板、红砖雅舍,保留西街建筑原有的味道,不仅仅修旧如旧,更要保留西街现有的生活风貌,“政府需要做的是出台政策,确保现有的好安然无恙,现有的缺得到改善”。
“借鉴金门经验改造老街”
——著名摄影家陈世哲
1956年,陈世哲8岁,因母亲调换工作单位,全家搬入新购置的西街187号,“那时还是西街207号”。这两年备受“驴友”青睐的民宿“旧馆驿”青年客栈,租用的正是陈家的这栋宅子。从陈世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式搬离这里,即使刨去中间到德化上山下乡的17年,他在西街也生活了超过20年。
“那时候的西街呀,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打开记忆的闸门,陈世哲就像是孩童一样,细数珍宝:“现在说起西街的小吃,大家可能只说得出西街面线糊和春饼皮。那时候,开元寺两侧的老字号老店铺太多了,有卖碗糕的、卖肉粽的、卖酱瓜的、卖花生糖的、卖面线糊的、卖西洋蛋糕的;有卖烧香供品的,卖花灯的;有租小人书的,说书的,吞剑打拳卖膏药的;有棉絮打被子的,染衣服的,做衣服的,反正当时的人脑袋瓜里能想到的,西街全都有。”时至今日,陈世哲依然记得,巷口卖酱油的叫朱星临,绰号就叫“豆油临”,还有一个卖红糖的,也有跟行当相关的绰号,“绰号就像招牌一样,体现老字号的真气派。”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只不过没有船,但它是活的。”陈世哲说,正是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西街,启蒙了他的艺术生命,让他学着以见证者的角度,记录历史。“学摄影是后来的事,我最先学会的,是街上的叫卖声。”陈世哲说,几年前,他还应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之邀录制了多集《消失的市声》,以模仿当年街头叫卖声的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后来,这些节目还被台湾媒体选中播出,让很多台湾人赞叹“多有意思的泉州生活”!
“西街只能保护性开发,尽管这比拆掉重建还要困难,却是唯一途径。”陈世哲建议,西街改造的规划,要多请专业人士参与,尤其是那些熟悉泉州历史、典故和文物的专家,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修旧如旧”的思路。此外,也可以借鉴金门原貌整修老街的经验,完善配套设施、整治优化环境、引入文创产业,让老街脱胎换骨、重现风华。(本网记者 孙灿芬 许雅玲 陈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