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海滨邹鲁”古扬名 人口破百万被誉富州

2013-12-13 09:32 来源:东南早报 0

    ■人口首次破百万大关,与开封、西安、杭州等并称全国八大州府

    ■设置市舶司,刺桐港开始走向极盛

    ■兴建洛阳桥、清净寺,镌刻老君岩,均为“中国之最”

汉服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泉州虽处东南一隅,却不比中原发达地区逊色:1085年,泉州人口达1067450人,名列全国八大州府之一,被誉为富州。两年后,宋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成为刺桐港走向极盛的转折点。当时,不仅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纷纷来泉,建“蕃坊”,兴“蕃学”,建筑各种宗教寺院、教堂;而且泉州还设置来远驿,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贡使人员,充分显现大都市的风范。

    这一时期,泉州城东北隅地被拓建,古城面积大幅扩张,站在清源山上俯瞰,泉州城状如葫芦,俗称“葫芦城”;城中广设书院,“家弦户诵”,连外来的番客也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华文化,“海滨邹鲁”从此扬名。

    这一时期,泉州还创造了诸多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在郡守蔡襄的主持下,洛阳桥历时六年终告竣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随着“蕃商”留居泉州,穆斯林在古城兴建清真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清源山南麓的老君造像,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获誉“老子天下第一”。推荐阅读:2013泉州旅游攻略

    清源山老君岩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九日山仿古祈风仪式。宋代泉州官府举行向“海神”祈风的祭典,祈求海神保佑海上往返的中外船队顺风安全、畅行无险。

    洛阳桥位居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第三位之尊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

    即庙建府学 泉州有了完整州学

    先有文庙后有府学。《泉州府志》记载:唐开元末年,泉州府文庙始建于衙城西边(现泉州六中一带),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今址,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知州事孙逢吉即庙建学,从此泉州有了完整的州学。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左学右庙,规模不断扩大。

    北宋时期,泉州广设书院,“家弦户诵”,连外来的番客也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华文化。地处东南一隅的泉州,已经成为“海滨邹鲁”。作为古城泉州的文脉所系,文庙府学以其独特的“左学右庙”建制,在数百年间打破泉州文化教育“在汉如长夜,在唐如昧爽”的沉寂局面。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说,受文庙府学崇学尚文的熏陶,泉州历史上英才辈出。据《泉州府志》记载,自唐至清光绪年间的千年里,泉州人中进士的共2500多人,涌现出如曾公亮、苏颂、梁克家、李贽、蔡清、俞大猷、郑成功等大批杰出人物。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川汉子为爱妻治病倾家荡产 给医院写下欠条(图)
下一条:铁路新运行图28日实行 泉州或开通直达重庆动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