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滨邹鲁”古扬名 人口破百万被誉富州
设置市舶司 超过宁波仅次广州
在市区水门巷竹街,一块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安静伫立。这处貌不惊人的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在千年前是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的“蕃人”进入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处。
公元1087年,宋王朝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提举市舶司,标志着刺桐港被朝廷确定为全国最重要的贸易港之一,这是刺桐港走向极盛的转折点。泉州市舶司的规模可不小,“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
市舶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首先是管理进出口船舶。对来华的外籍船舶,市舶司负责检查船舶装运的货物;对出海的中国商船,市舶司进行严格审查,一般由原发港口的市舶司签发“公据”或“公凭”之类的出海许可证。
更重要的是,市舶司对外来船舶和从事海上贸易的中国商船征收关税,当时叫“抽解”,也叫“抽分”。抽解的具体数量,因货物不同而不同。如宋仁宗年间规定,“海舶至者,视所载十算其一”,此后规定更具体——犀角、象齿一类贸易要征收十分抽二的关税,珍珠一类的贸易十分抽一。
通过抽解,泉州市舶司将应征商品以货物形式押送京师,它是宋政府财政的一笔重要收入,宋高宗赵构曾表示:“市舶之利最厚,颇助国用”。据介绍,到了北宋后期,对外商贸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赶上并超过明州(今宁波),仅次于广州。
设置来远驿 专人接待各国使臣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介绍,除了船货管理、征税缉私,泉州市舶司还兼具另外一项重要职能——招徕迎送。史料记载“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对于日渐繁密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燕犒”、“招诱”中外客商“前来进奉”逐渐成为市舶司的例行职责。
北宋崇宁二年(1103),宋廷令泉州市舶司招徕海外国家“前来进奉”。泉州市舶司根据朝廷旨意派刘著出使中南半岛,稍后果然招纳到罗斛(今泰国南部)与占城(今越南中部),因而请准设置来远驿,并拟定特别优厚的迎接犒设津遣条例,海外使节与蕃商来华,从此格外方便。
同时,宋代还曾经派使臣到南海诸国招徕外商,与大食(阿拉伯)、古逻(在今槟榔屿南)、阎婆(爪哇)、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及印度等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中国以金银、铅锡、丝帛、瓷器等换取海外的香药、犀象、珊瑚、玛瑙、苏木等物。
宋政和年间,泉州市舶司设来远驿,指定专门人员接待各国使臣。诸藩国贡使抵达港口时,市舶司必派官员迎接,用轿子或马匹迎送。
镌刻老君岩 “天下第一”身世神秘
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元祐年间,清源山南麓的老君造像,“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得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更具神秘感。
“传说,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经民间工匠略施技艺,雕刻成了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泉州文库专家杨清江说,坊间又有传闻称,石像是宋代一住在清源山西侧的老石匠雕刻而成,因“老君托梦”,遂与儿子一同潜心雕刻。
老君造像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清源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任震英曾评价这尊老君岩是“老子天下第一”,近年景区模仿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迹立碑。(记者 张素萍/文 潘登 王柏峰/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