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滨邹鲁”古扬名 人口破百万被誉富州
九日山祈风 祭典绵延约两百年
泉州西郊有一座“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的九日山。山上数不胜数的摩崖石刻,以及如今每年上演的祈风祭典,都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介绍,九日山祈风祭典最早记载于《泉州府志·灵乐祠》,北宋元丰二年至六年间(1079-1083年),泉州知州陈偁在九日山通远王祠举行海舶祈风祭典。其中“海神”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的“肉身佛”,即通远王祠的陈益。此为九日山祈风之始。
原来,每年秋冬之际,东南沿海多刮北风,正是刺桐港海船启程南下的大好时机;到了春夏之交,南风劲吹,又是我国商船或外国商船归往泉州的最佳时节。若遇上季候风不顺和,不仅威胁安全,而且延误船期。因此,宋代海港官府举行向“海神”祈风的祭典,祈求海神保佑海上往返的中外船队,顺风安全,畅行无险。
北宋朝廷规定“岁两祈风”,泉州郡守与市舶司的主管官员每年总要选定两个“黄道吉日”,邀集海内外商人、水手,相会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向寺里的“海神通远王”焚香、祷告。
祈风后,人们把祈风的经过雕刻在九日山的摩崖上,以志纪念。年年相袭,便成了泉州官府对远航蕃船送往迎来的礼节。九日山祈风祭典延续了约200年,至元代才消歇。
人口破百万 位列全国八大州府
海外交通繁盛的北宋时期,泉州有多少人口?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说,宋代泉州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海外通商繁荣,同时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大批百姓移居泉州,泉州人口迅速增长。据《泉州府志》等史料记载,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泉州及所辖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德化、安溪、惠安七县共96581户,52.15万人。元丰八年(1085年)主客户达201406户,人口达1067450人,首次破百万大关,与长沙、汴京(开封)、京兆府(西安)、杭州、南昌、卢陵、福州一起,成为全国八大州府之一,被称为富州。
宋朝时期主要有三批移民入泉,其中首批就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因廖恩率农民起义军败入泉州,于是留下定居。第二批是南宋时期,南外宗正司从镇江迁来泉州,仅皇族宗属近三千人。第三批是宋末端宗帝被元军追杀,部分官员及其家属潜居泉州。
人口激增使得泉州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出,“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因此,部分泉州人随海舶出洋定居,成为早期华侨。同时,阿拉伯、印度等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来泉以万计数,他们留泉定居,建“蕃坊”、“蕃巷”,带来了“蕃学”,建筑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的教堂、寺院。许多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通婚,其后裔构成中国回族等少数民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