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发放服务券 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真正动起来
□他山之石
允许灵活操作 扩大适用范围
走访中,中心市区不少特困失能老人反映,他们都有亲属在身边照顾,主要日常消费大多集中在吃的方面。
“这些券能不能买米?”受助人陈老伯问道,现在看病有医保,专业护理请不起,但洗衣服、洗澡、修水电这些事情儿女会做,就剩下吃饭,“如果能叫餐就好,或者能买10斤米,够吃好几天。”
“我觉得这个(服务券的)服务应该这么理解:只要确实是老人消费的,就可以认同。”清华社区工作人员曾丽钦认为,如果把适用范围扩大了,允许灵活操作,老人和家属的积极性肯定会提高,社区的工作也会更好做一些。“社区到底有几个贫困、失能老人,他们具体什么情况,我们都很清楚;券是买了吃的,还是买了药,去找邻居和店家问一下,就知道是不是真正给老人用了。”
还有一些家属问,用券是否必须得由社区指定的人提供服务?“比如理发,我有个开小店的朋友,给我父亲理发几十年了,但是他没有跟社区签协议,能不能也用这种券?”受助人陈老伯的儿子说。
对此,商黎霖表示,服务券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是“实”,即要让老人享受到实际有效的服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灵活的地方,也是允许的,“社区要落实监督”,例如一些服务项目,不一定非要社区合作网点,但一定要经过社区检查、认可。
激活社区网点
构建服务网络
究竟该由谁来提供服务,让服务券兑现?
“从2010年就开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商黎霖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经建立起404个省级服务站,每一个站点都构建了相应的服务网络,要让这些网络真正动起来。
连日来,记者在市区多个社区走访,发现从功能上看,这些社区服务网点的功能还颇为完善。以丰泽街道东淮社区为例,就包括了小吃店、钥匙修配、家电维修、报刊亭、便利店、医疗门诊、通讯店、舞蹈队、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平时最热闹的是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书记黄平原说,这些有挂牌的网点,老人还是比较认可的,以前有发放一些优惠券,也会去消费;如果跟这些网点宣传到位,用服务券买东西,应该没问题。
不过,如何激活这些网点的积极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记者的走访中,对上门服务最有热情的是快餐店,但一听拿的不是现金,很多人就打了退堂鼓,“都是小本生意,还要花时间去兑换,不划算。”直接表示拒收的是理发店和洗衣店,“我们是开门迎客,收现钱,上门服务不现实。”
福州“金太阳”
福州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07年11月,如今已是全省民政系统养老服务的一员标兵,有24小时应急救助热线968885,并与福州市120、119、110等社会救助服务联动,采取由政府、企业购买服务,“金太阳”承办,老人享受无偿、低偿服务的模式,包含老人医疗、应急呼叫、社区中心和机构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内容。早在2009年,金太阳已开始将“服务券”作为等价票券使用。据透露,金太阳计划进军泉州,目前相关筹备工作已经开始。(本网记者 徐锡思 吕波)
□快刀短评
叫好还要叫座
如今,向社会购买服务解决养老问题渐成趋势。“服务券”在全国不少地区已有试点,相信有不少经验值得各地监管部门借鉴。只有及时总结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才能将这一利民政策更好地推广,而不是把“与人方便”变成“更不方便”。
“服务券”的落实,在于营建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市场,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三至五年才能初具雏形。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科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民间企业加入,虽是微利,但如果能引进竞争,选出价格最低的、服务最好的,才能真正让利于民。
同时,在“服务券”的使用上,笔者建议,应更多考虑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需求,方便、就近。可以针对受助对象的建议,适当调整指定服务商的构成,多推出上门服务项目。比如,有专业人士提出,老年人生活的圈子比我们说的15分钟生活圈还要小、还要窄,可能就是在身边5分钟的范围之内,社区能否提供更多的方便,保证在5分钟生活圈里,让服务券也可以通用呢?
总之,“服务券”关联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花不出去,光叫好,不叫座,那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王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