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民:刻进石头里的写意人生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2021-08-17 09:30

  “石雕,其实雕得更多的是人,心态‘雕’正了艺自成。”小时候,王经民总听父亲说这句话,人过中年后,他才顿悟其中的含义。今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技艺传承人王经民从艺的第40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人生故事。

7c815121-ee29-4b37-97b4-98e33736808a.jpg.1

  王经民在创作

  de4e8f5a-21b6-4bb2-bf26-2527cb2803a6.jpg.1

  作品《映山红》局部

  1967年,王经民出生在惠安崇武溪底村的一个雕刻世家,爷爷王全春是当地有名的大木匠,父亲王清标也是有名的“头手师”。15岁时,他跟父亲到惠安国营雕艺厂当学徒。

  石雕技艺在惠安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好强的王经民,总想着给父亲争口气,早一点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头手师”。仅用三年的时间,雕扑、平直、镂剔、打巧,石雕的四大手法,他娴熟自如,也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头手师”。之后,王经民还开办了当地颇具规模的石雕厂,2012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传承人揭晓,46岁的他也赫然在列。

  顺风顺水的王经民,同年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信满满的他,却最终落选,这让他“脸上多少有点挂不住”。

  王经民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吃到老,学到老。”小的时候,父亲总告诉他,石雕,其实雕得更多的是人,心态“雕”正了艺自成。回想起父亲年迈之年还参与创造了“惠安影雕”这一技法,顿时,他彻悟。

  王经民的錾子、刻刀握得更勤了。2018年,他成为惠安石雕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王经民看来,以前,石雕多用于牌坊、庙宇、大型墓葬构建,如今,石雕应用虽然更广泛,但唯有走入千家万户才有坚韧的生命力,茶盘、摆件……王经民与同行一起探索石雕生活商品化的无限可能。

  在传承上,王经民觉得产业集群化、协会化比单一的授徒来得更有意义。他把大师工作室和工厂开辟成行业交流集散地,在这里,每天都有技艺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王经民的理想版图里,石雕是文化、是商品,更应该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

  与雕艺相比,王经民生活过得极其简单。虽然拥有自己的酒店,但他很少在外面吃饭。在他眼里,再多彩的圈子,都不及一碗粗茶淡饭、一声丁当的石雕声响,来得瓷实。

  王经民的展厅里摆满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之作,“不一定都是精品,但都是孤品,是我雕艺之路的见证”。他说,耗时最长的作品《对月听箫》用了整整12年才收刀,这些孤品,他从来舍不得出手,毕竟在那些繁复得令人惊艳的细节里,每一处都是他匠心和鸣的回响。(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泉州公安侦破“5.27”境外电信网络诈骗专案
  • 永春魁星文化周系列活动盛大启幕
  • 永春县为首批16家“魁星宴”推荐餐厅授牌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