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各界力挺西街限车 建议缓解分流和停车难题
闽南网6月14日讯 泉州的风和雨,西街的久和远
能够在旧馆驿里听到回声
敲在庭院的每一块红砖和石板上
铺成四望和静守的地图
……
泉州西街(林振洲 摄)
喂喂喂,前面走走停停摇头晃脑的你让一让,车子喇叭滴了这么久听不见吗?你刚让到路沿边,跟在小车身后的公交车,挪腾着大大的身躯,烘得六七米宽的西街更热更闷。
你只是想在这历经了1200多年岁月的西街走走读读,可这样的街面,让你又恼又躁又无奈。如果告诉你,这条街可能要限公交和汽车呢?
“早该限了,西街路窄车多超危险。”昨天海都报推出的“我建议,西街要限公交和汽车”报道,得到读者广泛共鸣。海都报文化微信公众号“花巷”迅速跟进了“西街是否可以改为步行街”的话题,引起网友热烈讨论,上百条留言建议,满满的呼吁和热情。
西街的交通改善,绝大多数读者和网友站队“限行”,并提出“分流和缓解停车难才是重点”。而对于西街业态提升的话题,各界却有不同看法,有文史专家建议让市场竞争去淘汰,也有热心市民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文化营造的引导。
昨日,泉州相关部门也做了回应,“正在对西街限行的方案进行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昨天下午,泉州交警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到西街调研,勘察影剧院门口及新华路口处的管线情况等,先行着手设计交通管制的设施。同时,为了缓解车流压力,300米的爱国路正在加紧打通中。
在泉州城市迅速发展的这十几二十年,西街这一脉的交通和业态,都经历了哪些成长和规划?今天,这里或许有一份不算完整的答卷。
【13年前】
系统详细的西街踏勘 成为保护的决策依据
文史界对于西街的踏勘共有两次。以发现古城墙范围内的中心市区历史风貌遗存情况为主要目标,2002年踏勘了一次。2004年5月16日至7月10日,受泉州市规划局委托,对西街再次进行更为详细的踏勘。
2003年的踏勘,《泉州文库》修编负责人杨清江是牵头人。当时专家们走访了西街每一家店铺,逐栋探访历史建筑,提出的建筑保护建议等,作为当年西街整治保护的决策依据之一。
13年前的踏勘发现,西街的业态比较凌乱。有服装店、金银首饰加工店、鞋店、茶叶店、五金配件店、金帛纸店、房产中介、大头贴数码店,以及和开元寺景区配套的照片冲洗店等等。再早一些,开元寺山门两旁有店铺,多为销售民间丹膏丸散、古老中成药及青草药的店铺,后来拆除。
2004年,西街菜市场还在肃清门广场的位置,踏勘后专家建议将现存唐城垣的残址整理出来,以提高文化品位。这条建议后来成为现实,也就是现在的肃清门广场。还有一条成为现实的建议是,保留了台魁巷巷口保和堂白塔疔疮药膏铺,门口有株“白来叶树”,可以看到旧时店铺的“窗户柜”,目前市区所剩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