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各界力挺西街限车 建议缓解分流和停车难题
泉州多部门昨到西街调研交通管线情况
【2年前】
规划部门提出P+R模式
考虑限制公交、小车
仅六七米宽的西街,沿街商铺发达,电动车违停问题多。一辆小车的出入,都可能让整条街处于堵塞状态。
泉州市规划部门2015年现场调查发现,西街出行以电动车为主,慢行比例高达85.98%,公交车出行比例仅为4.29%。道路混行严重,干道交通压力大,西街停车位缺口大,而无序停车,又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慢行系统连续性。
“西街片区交通规划专项研究成果已完成方案论证”,泉州市规划局相关人员介绍,西街今后将考虑限制公交和小车出入,并配套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措施。
西街限制公交后,将撤销开元寺和影剧院两个站点,现有的省五建公交站点将移至新华路的百汇超市处,由百汇站服务原开元寺公交客流,钟楼站服务原影剧院客流。
“便于西街的出行,规划提出加大小黄人在西街小巷的布点”,泉州市规划局上述相关人员称,结合西街巷子多、空间资源有限的特点,小黄人布点可采取多而散的方式提高覆盖率,加大布点密度,缩小规模,比如说,巷子内布点规模10辆左右的小黄人便可满足需求。
今后,西街的出行,将实行P+R模式(Park and Ride,即停车换乘),通过梳理周边停车场、制定相应车辆及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同时引入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场概念,将机动车截流在外围。内部则通过旅游巴士、社区巴士、共享单车、小黄人等交通出行方式,来解决西街出行问题。
西街周边小巷仍住着不少居民,这些群体的出行,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海都记者了解到,西街本地居民的出行,相关部门会考虑相关的政策照顾和交通接驳方式,这同时也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参与。
【现在】
正论证西街限行方案 并广泛征求意见
据了解,相关部门正在对西街限行的方案进行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方案初步设想针对西街东段,即影剧院至新华路口总长724米的路段,实行分时段限行,将综合各方意见考虑是否限行、如何限行。
而且,为了提升古城交通系统,此前有关部门就已委托深圳相关的交通规划院,帮忙做整体设计。其中,对于西街片区及周边的街巷等,还将打造慢行交通走廊,设置非机动车优先标识系统等。
昨天下午,交警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到西街进行调研勘察,钟楼一带的西街东入口处,已经安装了交通探头。
●化解交通、停车压力
打通爱国路,多路口设停车指引牌
爱国路约300米的道路拓改工程,目前的征迁工作已告一段落。爱国路是紧挨着西街的并行道路,打通后,将连通新华路和北门街、中山北路两条主干道,分担部分西街东西向交通流。
西街周边停车难该如何缓解?泉州市古城办此前已与交警部门做深入探讨,计划由交警部门制作停车指示牌,并投放在中山路、新华路等的各个路口处,引导汽车、旅游车辆就近停车。据了解,在实地走访后,已初步拟定了几处停车点,分别是:新华北路的中闽百汇停车场、新门街菜市场停靠点、泉州影剧院停车场、东街紧邻钟楼处停车场,以及正在进行的“开元盛世”项目也设计了停车位,供外来车辆停放。
●业态提升、街区管理
酝酿成立“精细化管理工作小组”
“西街不要变成买卖全国各地小吃的一条街,而没有了生活气息”,“不要成为商业街,而失去了古街巷的韵味”,针对西街业态提升,网友提出了忧虑。
泉州市古城办的工作人员回应,在之前的统计数据里,西街(钟楼到新华路)共有商铺(包括沿街自住房及其他用途房)共计251家(户),经营业态主要以零售和餐饮为主。零售业127家占比50.6%,主要经营时装鞋服、食杂百货、香烛佛具、地方特色食品、钟表等;餐饮店81家,占比32.27%。在这个统计数据里,吃穿用是主角,文化行业的占比微乎其微,他表示,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引入更多有文化的业态,让西街更富文化气息。
为了提升西街的业态、街区环境,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将酝酿成立西街“精细化管理工作小组”,集中区、街道、社区各方力量,发动群众主动参与。这个“精细化管理工作小组”,将管理街区的业态、卫生安全,并专项整治街区内的违停、违建、摆摊设点、店外店、遮雨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