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各界力挺西街限车 建议缓解分流和停车难题

闽南网   2017-06-14 08:34

  □网友声音

  业态提升不等于业态清理

  丢丢掉了不得了:西街业态最大的压力是房租成本。西街老店的生存情况,要么店面是自己的,可以良性传续,比如亚佛润饼店;要么是不断退守,比如西街老布店。因此,还是想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告诉商家,西街需要文化,不是只要人流和经济。西街不仅需要文化,还需要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这才是永续可发展的。

  米立蒶:作为小市民,我支持限行,不赞成把所谓的“不合群”店铺清出。初中时每天骑着脚踏车穿过西街到学校,有好多店都是从小看到大,某天发现十几年前非主流的服装店现在还在呢,想想都有些小激动。希望老店可以坚强地留下来,新店也不要千篇一律地挤进来赶时髦装文艺,西街有原住居民,有蔬果摊,有糕点铺,有诊所,有小电器行、杂货铺,才有味道……

  小蔡Tom:我年纪尚轻,西街对于我,就是一个藏了无数珍奇故事,通往东西双塔的记忆隧道。我记事起,西街就卖床上用品,就排队卖润饼皮,就到处都是真正的石板路、市井气,还有一家宠物店。业态说到底还是生活。希望西街甚至整个古城,成为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rather than of the visiters, by the visiters, for the visiters的地方(成为所有人的街和城,为人所有,为人所用,而非仅圈定为“游客”)。

  不要各种“一条街”

  HOOKEY:去过许多城市,但凡旅游城市都会有那么一条历史文化街或者美食小吃街,它们千城一面,尴尬可笑。接待过许多来泉的朋友,在我们眼里,西街之美正是因为,它的街道业态是生活化的,而不是游客化的,它的文化是藏在生活中角落里让人不经意邂逅的,这种邂逅之美一旦堂而皇之地放在刻意积聚游客的所在,只会加大模糊而失去灵性。

  彦子:千万不要变成小吃、文艺一条街呀,那就太没意思了,西街的美就是充满人间烟火的人文气息呀。祈祷西街不要变成俗里俗气的文艺、小清新烂大街。

  蒋垒石:不要粉饰的文艺店铺,不要各种所谓名小吃,搞得全国都是千篇一律的商业步行街。还有,以旧补旧改善一些西街危房建筑,当然不能像某些建筑改善一样,刷得没有一点时光的记忆痕迹!交通和卫生是有必要整改,以及一些现代化的旅游体验区,毕竟也要跟上现代化的城市硬件!

  西街确实需要限行

  阿沐:西街太挤了,公交只要对向一遇到,整条街就堵了,再加上私家车……可是,西街也有住着一些老居民,没有私家车,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小枫:建议电动车可以进西街,否则还是会对原住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毕竟西街还是生活的,不是旅游的。(海都记者 刘燕婷 吴月芳 曾小琴 陈秀洪 吕波

  【专家声音】

  新业态不能消解西街的生活传统

  人们所谓“车水马龙”,交通应该具有一定的便捷性,才能带来好的人气。对大型机动车限行很好,但是也应考虑到西街街巷内出行的老年人,建议允许小型的社区公交“小白”、有牌照的人力三轮车等进出街巷。

  西街的市井味浓,业态可以由市场来调节。市民和游客愿意消费的,应该认定为适合的业态,不适合的买卖,自然会被淘汰。

  ——《泉州文库》修编负责人杨清江

  历史上西街作为市井街巷,从来没有特意引导过什么业态入驻,业态的诞生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行业诞生在那里,延续至今,是有历史渊源的。西街若限行,应该考虑居民实际出行的需要,寻找适宜的出行方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

  我住在位于开元寺内的单位宿舍里,每天穿行西街。

  西街业态目前看质量不高。但我们无需担心古城复兴不起来,我们所应担心的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旅游目标,一窝蜂上马一批同质化的业态,使古城沦为旅游项目的试验场。

  如何引入新型业态复兴古城而又不会最终消解原有居民的生活传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除了喧闹的旅游业之外,则是一群年轻人自发开办的青年旅社、小酒馆、咖啡店、茶馆、文创产品店。我们一方面要发掘城市原有的工艺老店,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农村中有特色的手作民艺引入到城市中来。

  西街作为古城的主干道,就控制时段来说,完全禁止机动车通行还是分时段控,还得出一个具体的方案作为讨论。就目前来说,有了共享单车后,街区内的居民出行是方便许多,如何有序停放也是个问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林瀚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瓷都血脉新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号满
  • 洛江区政协召开六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 走进现代化企业,感受智造新未来!华侨大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