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州的商铺当年人气 不逊今日浦西万达
今日的“九间”淹没在众多店铺中
市区九间当年人气不逊今日浦西万达
说起泉州市区中山路的“九间”,老泉州人一定有说不尽的回忆。当年,“九间”人气丝毫不逊今日的浦西万达。土生土长的泉州人,谁人不识“九间”,谁又说不出一段与“九间”之间或绵长或欢乐的记忆。
繁华“金地”
“九间”俗称有来头
据说,“九间”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兴旺于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后进入平淡期,至90年代则归于平常。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位于泉州市区钟楼的“泉通百货”,以及中山路上的几家布店、文具店、百货店等,开始合到一起经营。可是经营后一直没有招牌,当时群众叫不出名字来,就有好事者去数了数店面,一共有9个,于是“九间”这个非正式的名字就传开了。
“以前‘九间’盛极一时,中山路很繁华,被称为‘金地’。”提起“九间”,金鱼巷卖菜头酸的徐阿姨就啧啧称赞。她出生在金鱼巷,从懂事起,家里需要什么东西,就是过一条马路的事情——过马路,到“九间”一挑,什么都有了。
其实“九间”是百货商场,主要经营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服装、文具、床上用品等,比较粗重的物品,例如扫帚、箩筐等倒是没有卖。“就像现在的百货商场一样,很大,只是不卖蔬菜生鲜。”徐阿姨说。
“记得小学时,家长总是带我们到里面买小书包和雨衣,还常常到里面买文具。”杨晓生就出生、成长在中山路,“九间”之一的中山路54号正是他外公家,所以说起“九间”,他格外有感情。
过节换季
全家一起买布
“过年时, 妈妈就拿着布票带我们兄妹去买布料做衣裳。”杨晓生记得,那时物资紧缺,商品凭票供应,只有过年或者换季时,一家人才会一起到商店买来布料做新衣服。到“九间”买布时,大人还得小心掂量着尺寸,唯恐浪费了布票。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周末,“九间”常常挤满选购商品的市民,尤其是进新货的时候。今年60多岁的许添丁老人记得很清楚,“九间”销售“卡其”布和“西卡”布,他就没少在里面买布料回家做衣服。杨晓生则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九间”引进“的确良卡其布”时,又迎来了一波新的销售盛况,有时甚至要排队买布。因为那时“卡其”布是棉质的,虽然贴身,但比较软,挺不起来,而“的确良卡其布”穿上身后又笔挺又亮,所以很受欢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