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将试点信息惠民 解决各类“奇葩证明”(图)
相关报道:
人在证途
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我还健在”,证明“结婚前未婚未育”,证明“我是我”,外出旅游、买卖房子、找工作、生孩子等,都需要出具证明……各种“奇葩证明”频遭吐槽,不过今后,这些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解决。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日后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等,并在全国80个城市展开试点,泉州位列其中。随后,人社部也出台相关意见表示要“取消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其实,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安部、外交部、民政部等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措施,要求解决此类荒唐证明的问题。
听到这些消息,泉州不少社区居委会的书记、主任松了一口气。社区居委会已然沦为“万能”的开证机构,让他们头疼不已。有社区一个季度开出的证明多达五十多张,社区公章渐成“万能章”。然而许多情况社区并不了解,证明不开居民事办不了,要开又无从证明,社区左右为难。
为何许多证明最后落到社区一级,令社区头痛的证明有哪些呢?有些证明又为何无法开出?新的方案和意见是否能终结“奇葩证明”?本期纵深,和您一起理一理证明难的那些事。
居委会成“万能”开证机构 这些奇葩证明到底盖不盖章
康黎英一个季度要开出50张证明
为理清证明,去年民政部、公安部分别公示了一些两部门无权开具的证明,引起舆论关注。部门无权开具,但要证明的单位、机构继续要,造成证明“断层”。于是,很多证明落到了社区头上。
在临江街道伍堡社区,社区居委会书记和主任的案头上都有一本证明条,一个季度累计开出各项证明50张,这还不包括居民自带的单位、机构制作的证明表格,而通常居民自带的证明表多数是社区无法证明的。
社区很无奈,证明如果不开,居民办不成事,有时要怨社区。可是如果开,掌握不了情况,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