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花灯藏小巷 父子相承老手艺

东南早报   2018-12-17 10:02

  在许厝埕深处的泉州工艺美术厂内,有一座两层楼的花灯作坊,作坊的主人是71岁的林守明和45岁的林伟忠父子。作为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父子俩情牵花灯数十载,共同设计、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泉州花灯,每年灯会获奖无数。

  父爱满满做花灯,儿时灯影不忘怀

  今年71岁的林守明出生于鲤城区浮桥街道一个民间手工艺人之家,父亲林宗栋是当地有名的木雕艺人。那时每逢端午节,浮桥一带流行“扒龙船”,村里龙船的龙头皆由林宗栋雕刻,除了擅长雕刻龙头外,父亲制作花灯的技艺也让林守明膜拜不已。

  聊起自己与花灯的缘分,林守明的记忆一下子飞回到60多年前。“10岁那年的元宵节前,父亲突然拿来竹篾,制作了一盏简易球形花灯。”林守明说,那是他记忆中拿到的第一盏花灯,承载满满父爱。元宵节当晚,他拿着这盏元宵灯,与小伙伴们一起或走家串户,或绕着乡间小路行走,便是独具闽南特色的“游街灯”。

  这段与花灯有关的美好记忆深深烙印在林守明的脑海里,“父亲雕刻技艺精湛,他雕刻的龙头栩栩如生,在我看来,他制作的传统花灯也藏着最热闹的年味。”林守明回忆说,那年元宵节之后,父亲做的花灯也成了他每年最美好的期盼。而在耳濡目染中,林守明也渐渐对花灯制作技艺产生了兴趣。

  首件作品有人识,坚定余生长相伴

  1963年,16岁的林守明成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一名学徒。起初,林守明被分配到竹编厂,学习竹编制作;此后,他又转到刺绣车间。在此期间,出于对花灯的喜爱和兴趣,林守明不时会与制作花灯的师傅交流学习,业余时间也做些花灯。

  “早年花灯多出现在展会、寺庙等场合,需求量不大。”林守明说,当时虽然会做花灯,但是大多送给家人或亲友,很少拿去售卖。有一年他突发奇想,决定试试自己做的花灯是否有人欣赏,便花了几天时间,用吹塑纸做了一盏房屋造型的花灯,拿到公司的工艺服务部去寄售。“当时的心态是,能卖就卖,不能卖就自己收藏着。”林守明笑着说,没想到10多天后,服务部的陈师傅给他带来了好消息,那盏花灯被人以30多元的价格买下了。

  这次尝试不仅为林守明带来了收入,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第二年,林守明又做了几盏花灯,寄在老友处售卖,没想到大受欢迎,开始有人预订他的花灯。那一年,他制作的20多盏花灯都找到了各自的主人,这也增强了他靠这门手艺谋生的信心。1985年,林守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花灯制作中,家人对此也十分支持。随着花灯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林守明的作品也多次获得省、市大奖。

  情牵花灯数十载,匠心传承老手艺

  再精湛的手艺,也需要有人传承。“我是看着父亲做花灯长大的,八九岁时就开始帮忙刻纸、粘布,从最简单的花灯工序开始做起。”林伟忠读高中后便开始跟着父亲林守明系统学习花灯制作,很快便能独立制作花灯,今年45岁的他早已是独当一面的花灯制作能手。

  除了向父亲学习外,林伟忠还多方学习,将喷漆、喷绘等现代工艺运用到传统的花灯制作中,使其焕发创新的活力。父子俩情牵花灯数十载,共同设计并制作出刻纸料丝花灯、针刺无骨花灯、造型创意座灯等各种类型的花灯,在每年灯会上也好评不断。

  “做花灯是项体力活,很累。”这是林伟忠从艺近30年最深刻的感悟。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花灯制作的高峰期,越临近元宵节工作量越大,赶货时,他要设计、制作、接单,忙得晕头转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做花灯。“别人是‘每逢佳节胖三斤’,我是‘每逢春节瘦十斤’,想胖都难。以后如果谁想减肥,让他过来跟我一起做花灯。”林伟忠玩笑中带着一丝无奈。

  如今,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一年可制作近千盏花灯,销往省内外以及台湾等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林守明见证了泉州工艺美术的辉煌历史;长达55载的执着,他秉持初心传承泉州花灯传统技艺,时光依然、匠心依旧。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