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成康关于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三)突出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发展空间推进生态市建设。一是抓好创建工作。贯彻实施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围绕“天蓝、地绿、水净”总体要求,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等一批项目建设。二是抓好生态资源培育。继续实施“四绿”工程,重点抓好高速公路森林生态景观通道、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市区城市绿道和森林城市(县城)等建设,实施森林提质工程。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是推动节能降耗。建成30项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和20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点加强56家用能企业节能管理,落实年度节能责任目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万吨、铁合金产能0.6万吨、煤炭产能5万吨。二是全面推进污染减排。重点抓好脱硫脱硝、废水深度治理等一批污染减排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流域水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和小支流延伸,突出抓好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整治项目。餐厨废弃物收运收集覆盖面扩展至永安、沙县、尤溪、将乐、宁化等县(市)。
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一是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组建自然资源运营公司,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开展生态资源市场化改革。发挥好闽江源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的作用,建立健全森林、流域、区域、矿产资源等与市场经营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启动海西(三明)碳汇交易所和环境权益交易中心项目前期工作。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重解决好“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问题。市区加快“两馆一宫”、列东大桥、徐碧学校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三明生态新城建设,做好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的规划布局和项目落地开工。做好三明经济开发区规划修编,加快氟硅、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金明稀土等一批项目。市区连接三明北站城市快速通道年内建成通车,加快通道沿线整体、连片开发,促进同城化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稳步放开进城落户限制,加快农民市民化。完善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城镇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大城关”建设。向莆铁路沿线各县要抓住机遇,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做大城区规模。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深化山海协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把县城做精、做美、做特。
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土地经营机制、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破解发展改革中的资金难、征迁难、用地难等问题。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抓好600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全市20个试点镇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按照“六优六美”要求,选择1个乡镇、2个村开展精品试点。
(五)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加快发展各类教育。支持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加大我市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三明职教园区、校舍安全工程和幼儿园等教育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三明市儿童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第一医院外科楼,沙县、尤溪、宁化县医院,将乐、大田县中医院等卫生项目建设。三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推进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化客家祖地博物馆、尤溪朱子文化产业园、将乐杨时文化园、文化创作(泰宁)基地等文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支持我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和就业社会保障四大工程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树立就业就是最大民生的观念,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社会福利、老龄、残疾人和慈善等事业,推进三明市福利中心(三期)、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县社会养老机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等项目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4500套。开展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工作试点,改造提升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三明”、“法治三明”建设,制定新一轮“平安三明”建设总体方案、指标体系和实施步骤、考核标准。着力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着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医药、饮水、交通等民生领域的安全监督机制。
(六)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支持我市开展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把开展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我市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大胆创新,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做好我市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带动和牵引其它方面的改革。研究对接好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我市在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流转、生态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突破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整体推进2014年的8项改革任务,重点突破关键领域的改革。一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沙县农村金融改革经验,支持泰宁县旅游金融改革,推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推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开展全市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加快永安国家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上级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加强对市级下放事项的跟踪管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和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各类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推进县乡村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或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四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林业经营管理机制,鼓励林权规范流转,推动林地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深化林业投融资和社会化服务改革,探索建立林权收储机制,依托福建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进林权市场化运作。探索开展林业碳汇工作,建立碳汇造林项目储备库。五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深化药品采购改革。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办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重点加强妇幼、康复、精神卫生等薄弱学科建设。
各位代表,2014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坚定信心、统筹兼顾,深处着力、精准发力,有序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