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源头建宁县:走出了不一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明日报   2018-05-22 20:19

村子美了:幸福指数提上来

  眼下,走进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一栋栋农民别墅错落有致,鹅卵石垒成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吸引了八方游客置身花的海洋。

  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每当夜幕降临,建宁县隆下村的农民休闲公园前,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动感十足的音乐节奏响起,一群农村大妈正三五成行,模仿着屏幕里的舞蹈动作,欢快地跳起舞蹈。

  “现在,只要一吃过晚饭,我和姐妹们就会准时来到公园跳广场舞。”村民熊春兰说,几年前,村里出资帮忙购买音响、电视、灯光等,丰富大伙的文化娱乐生活。“现在,我们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熊春兰高兴地说,能有今天的好生活,还得感谢党和政府。

  近年来,建宁县越来越注重保持乡村生态自然原貌,不断加强村落的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家园清洁”行动,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产业旺了:村民生活富起来

  山上种梨又种桃,田里还有建莲和一大片的杂交水稻制种,这是建宁县农民的“致富套餐”。眼下,这些特色农业已成为建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5月18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渠村,村民邱江鸣正在整理田块,为即将到来的插秧做准备。“现在,我们制种都纳入了整村推进的管理范畴,不仅技术不用愁,还能享受‘政策红利’。”邱江鸣高兴地说,种业整村推进工作开展后,与他们合作的都是实力强、信誉度好的种业公司,减少了制种风险,每亩还能获得180元的政府补助。今年,渠村种业整村推进的面积达2000多亩。

  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目前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年产量3100万公斤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6个村与11家种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面积达2万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增收。下一步,建宁县将通过着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挥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发挥新兴业态的拉动作用、发挥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到2020年,力争以莲子、梨子、种子、无患子等“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比2016年增加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0%。(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陈晓星 黄平柳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平潭推出“五一”假期文旅大餐
  • 平潭高铁站免费换乘服务“五一”上线
  • “五一”假期 平潭天气晴好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