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 > 三明新闻 > 正文

三明基层医改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2016-06-30 11:12 来源:经济日报 0

­  “有病要找大医院、小病也要专家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衡是制约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主因。福建省三明市从2012年开始,对县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医院、医生和群众多赢的医改之路,基本破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2012年初,以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在福建省三明市拉开序幕。经过4年多的改革和探索,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医院配合、社会监督”的机制推动下,让政府有了底气,院长有了抓手,医生有了保障,三明市基本实现从源头上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2014年开始,三明市借鉴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始了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着力点、以“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提升服务水平”为基本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轮改革。两年多过去了,效果如何?

­  医改下沉 化解基层医疗沉疴

­  三明市2012年开始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医院、医生和群众多赢的医改之路,也给了当地政府医改下沉,化解基层医疗服务沉疴的信心和勇气。“4年的医改成效,为基层卫生改革营造了环境、提供了经验。现在要解决的是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能力弱、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说。

­  三明市现有农村常住人口159.4万人,乡镇卫生院122所,村卫生所1077所。2013年之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缺编率达34%,每年平均有80多人辞职或调出。按照传统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综合预算、差额补助,卫生院医务人员人均年收入不到5万元。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服务功能萎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詹积富表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偏低、动力缺乏。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偿不能全额到位,基层卫生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院长管理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分配制度不够灵活,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较低,不足以调动技术骨干和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待遇水平低、工作条件差、晋升渠道有限等原因,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基层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三明市第五医院开展“党徽在社区闪光”义诊活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