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 > 三明新闻 > 正文

三明基层医改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2016-06-30 11:12 来源:经济日报 0

­  距县城3公里的尤溪县西城镇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2013年由当地政府斥资完成搬迁和改造,这个建筑面积8113平方米的乡镇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教和计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走进门诊大厅和病房,硬件上几乎看不出和县级医院的差别。

­  西城镇卫生院院长曹维荣对记者说,医院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拥有高级职称医生4人,中级职称医生10人,设置了35个科室,可服务周边居民7万余人。“改革前卫生院的情况并不乐观,一年就医人数约3万人。医生收入不好,一些人也不太安心。”曹维荣说,2014年改革开始后,情况大为改观。2015年,到卫生院就医的人数达到68284人次,是改革之前的一倍多。收治住院病人1762人次,业务收入664.5万元,比改革前增加了62.1%。而过去收入中主要药品的收入由改革前的48%降到3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主治医师张光辉说,改革前他的诊察费是每次1.5元,现在提高到20元,增加的部分都由医保基金支付,不增加群众负担。采访中,一位正在做腰椎间盘治疗的退休干部王祥堆用“很方便、一条龙、服务好”归纳在这里的就医感受,“这里的环境和医疗水平都不比县城甚至市级医院差,不吵不挤,从家里走路过来就十几分钟,医护人员对病人也很体贴,在这里治疗很安心”。

­  54岁的王金英是西城镇卫生院延伸创办的七尺村卫生所村医,她在这儿工作已经26年了。她说:“我就是七尺村人,过去叫‘赤脚医生’,现在归属到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药品耗材也都由卫生院统一采购。卫生所为7个村的3100多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医疗和应急救治服务,我和另一位医生白天在卫生所上班,下班回家后,村民如果有急病也要马上出诊。”

­  这个依托在村老年活动中心里的卫生所约80平方米,设置了诊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和观察室。“在这里看病取药都可以用医保卡,农民看病的成本很低。”王金英说,“我们的基本工资由乡镇卫生院每月预发,年底按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后再发绩效奖金,每年收入3万多元”。

­  分级诊疗基层医改前景广阔

­  2014年起,三明市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硬件投入靠政府、运行管理靠医院”的第二轮改革。两年间,三明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改革取得了“三增二降一提高”的初步成效。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调研员张煊华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基层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乡镇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3.89%;医务性收入显著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性收入同比增长21.76%;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收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平均年收入10.8万元,同比增长27.5%。包括编外聘用人员的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6.5万元,同比增长23.1%;药品收入下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数低5.7个百分点;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次均费用比全省平均数低18.8元,出院者次均费用比全省平均数低832.2元;城乡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满意度提高,主动到基层机构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人次逐步提高。

­  基层医改效果到底怎么样,真实数据就是检验指标。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为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三明市基层医改的重点主要放在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人才建设、改革绩效考核和绩效增量工资分配、延伸扩展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5个方面。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三明市第五医院开展“党徽在社区闪光”义诊活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