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人进京新捷径? 不靠谱网帖红了百年渡口

央广网   2017-03-23 13:49

  实际上,即使不坐渡船,村民们要想进京,也可以通过上游和下游的两座桥通过,只是这比直线过河,要多绕五公里路。

  渡口航拍图(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渡口航拍图(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在李国新父亲撑船的几十年里,渡口的主要作用是方便两岸村民往来。而到了李国新这一代,尤其是近几年里,随着外出打工、做买卖的村民增多,对渡口的依赖不减反增。

  早上六点半左右,是渡口的“早高峰”,拖着行李、骑着摩托车的村民陆续来到渡口,等候李国新将其渡到对岸。

  王店子村有不少在对岸就近打工的村民,因为工地离家近,他们往往早上出门,中午回来吃饭后,下午再回到工地,一天来回四次,对渡口的依赖性不言而喻。

  “当然是有桥好啊,方便。”要坐早班渡船赶往工地的村民王保国说。

  以摆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李国新也出人意料地希望有座桥。

  “河两岸两个村的村民过河不收费,其余一人一块,小三轮3块,汽车10块”,李国新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年下来,自己靠撑船的收入大概在三万上下。这份收入在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的王店子村来看,并不算高,李国新坦言,自己会瓦工、会焊接,如果外出打工,挣得肯定比撑船多。

  李国新更担心的是,一旦自己年老,这项手艺无人传承,谁来摆渡?

  因为这也是一项潜藏着风险的“手艺”。

  李国新工作中(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李国新工作中(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撑船30年,65米距离内,他遇到的最大风险,不是自然的风浪,而是难以预期的人事。

  2009年正月初六,李国新像往常一样,撑船将客人从东岸载往西岸,船靠岸时,船上有一位骑摩托车的客人不小心挂了倒挡,致使船上的6个人落水,事后,其中一人将李国新告上了法庭。

  “我当然不服啊,这不是营运的过失,我能做的都做了。”

  事发之后,他却没有追究摩托车主的责任,用当年卖牛的钱赔偿了原告四千块钱。不追责的原因,是他知道摩托车主家里条件不好。

  那是他撑船30年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谈这件事时,李国新露出少见的严肃表情,大多数时刻,他都待在船上,和过往的行人插科打诨。船上来往的客人70%以上他都认识,有时遇到有人不带钱,过了也就过了。

  车上船过渡口(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车上船过渡口(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走吗?”日暮时分,两位下班的老师走到岸边,跟李国新打了声招呼。

  迎面有车驶来,李国新麻利地从船上拿下两块板子,目测了一下车轮之间的距离,摆好,喊了一声:“上。”车踏着板子顺利上了船。

  李国新收起板子,对着沿岸的行人颇为自豪的说了一句:“嘿,你瞧瞧,怎么就这么准呢。”

  船缓缓地朝向对岸驶去,行人匆匆上岸,离岸边两百米左右,就是开往北京的公交车站,他们将随着拥挤的人流,进入北京密集的现代化高楼之间……

  而他们身后,潮白河依然一片平静,摆渡人还在一次次的往来于两岸之间,用古老缓慢的方式度过一天又一天。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桥,干到干不动再说吧。”

  日暮时分,李国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骑上摩托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暮色中……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田钢严重违纪违
  • 2名厅局级干部被查处……湖南通报4月查处违
  • 紧盯“学查改”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锲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