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人进京新捷径? 不靠谱网帖红了百年渡口

央广网   2017-03-23 13:49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李国新的生活极为规律。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洗漱吃饭,五点半左右,骑摩托车从家里出发,到村西的渡口时往往不到六点,天刚蒙蒙亮;晚上六点多,太阳落山,把船停到岸边,两头用链子拴在木桩上固定好,上锁,回家。

  李国新在家中(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李国新在家中(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把这一套动作每天重复一遍就是一年,李国新走过了三十年。

  “冬天的时候麻烦点,河面结冰,得先用破冰船把冰凿开,不能停啊,因为每天都有人要过去。”

  “所有的行业,就这个没有假期,刮风下雨也得干。”

  把客人载到对岸后,李国新习惯性地倒杯水,算是歇息,跟等在岸边的人打个招呼后,就开始了下一轮摆渡。长8米、款3.6米的摆渡船,由两条船焊接而成,最大能承重4吨。最初的摆渡船只是载人与自行车,后来三轮车、小汽车也渐渐随人上船。李国新找人重新加固了船板,把最初要靠人力撑的老式船在五六年前换成了缆绳牵引,操作比以往便利,安全性也相对提高。

  李国新的水壶(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李国新的水壶(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以前撑篙的时候,船上最少要两个人,现在一个人就够了。”与李国新搭帮撑船的是同村的李连,已经69岁。两人通常每天中午12点交班,采访时,因为李连生病,李国新已经一人连续工作了三天。

  常年撑船,又不习惯戴手套,李国新的手上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有一年冬天,给家里的炉子生火时,他不小心用手碰到了正燃着的煤球,手上的皮烧焦,而他当时却没有一点知觉。

  “那本书叫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这手就是这么炼成的。”李国新说着,摊开双手,除了茧子,还有缆绳留下的一道道黑印。

摆渡人也希望有座桥

  什么时候能修桥?这是聚集在渡口周围看热闹的村民,问记者最多的一句话。

  一位年长的村民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从他小时候起,村里就一直流传着要修桥的说法,一直到他年过古稀,桥还是没有修起来。

  而不修桥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

  一说是因为该渡口正处于京冀交界地带,权责上难以区分;另一种说法是,该地地理位置特殊,不能随意修桥。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田钢严重违纪违
  • 2名厅局级干部被查处……湖南通报4月查处违
  • 紧盯“学查改”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锲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