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人进京新捷径? 不靠谱网帖红了百年渡口

央广网   2017-03-23 13:49

  河流四周十几个村的村民才是这条渡船上的常客。

  渡船上的乘客(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渡船上的乘客(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在通州打工的农民工、在镇上教学的老师、去西集镇赶集的村民……几十年间,仰赖着这条水路往返于河北与北京。网帖发出去之后的几日内,渡口前前后后来了数十家媒体与观光客。下午五点左右,有专门从香河县驱车赶来的三位市民,拿着摄像机,在河岸四周拍了数张照片后,适逢摆渡人李国新从对岸乘船过来,被其中一位游客叫住。对着他的脸,又是一阵狂拍。

  不管怎样,在渡口走红的这几日里,李国新也火了。

  “就这几天也忒忙了,来了好几波记者……我就不明白了,这明明是民生服务的一种,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不欢迎、不欢迎。”

  摆渡人李国新(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摆渡人李国新(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蹲在船上的李国新有些烦躁,两岸都有等着采访他的记者。一小时之内,他接到两个电话,都是询问渡口状况。

  “我在这撑了三十多年都没什么事,这两天是怎么了。”

  这天天暖,几个村民在渡口树下的废弃沙发上坐着闲聊,“这两天来了好多专门来看渡口的,这有什么好看的。”有村民说。

全年无休的摆渡人

  进入王店子村后一路向西到村头,就是潮白河,这也是河北与北京的分界线之一,两岸之间直线距离65米,上下游五公里处各有一条桥,但王店子村与对面的尹家村之间并无桥相连,四周的村民如果要进京,坐渡船是最快捷的方式。

  水路进京催生了摆渡人的行当,而李国新与搭档李连就是目前渡口仅有的两位摆渡人。

  “摆渡这门手艺且学呢,太横的人没法干,太怂的也干不了,你得会撑,还得撑住了。”李国新从学徒到正式掌舵,花了整整两年。

  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李国新在香河县当了三年建筑工人,直到父亲病重。

  彼时国家开始推广包产到户,26岁的李国新从父亲手里正式接过撑船的篙子,从此将撑船作为主要谋生方式。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紧盯“学查改”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锲
  • 如何理解中央八项规定体现了党性这个作风建
  • 北方高温南方暴雨扩大 局地或超40℃ 最新全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