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莆田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仙地区冬至有什么民间风俗?冬至大如年

2014-12-22 10:04 来源:湄洲日报 0

  编者按:

  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莆仙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间习俗。记者走访我市民俗专家,解开“冬至瞑”搓汤圆、始于宋朝的“贴汤圆”习俗、冬至扫墓的由来之谜,并实地探访“辰门兜日日冬至”传说的变迁。

城北市场采购冬至用品者众。

城北市场采购冬至用品者众。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在莆仙地区,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顾祖,三十夜顾某(‘某’为‘妻’意)”的说法,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人们将冬至视为“团圆日”,取“汤圆”寓意为“团圆”,从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开始准备过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吃汤圆、贴汤圆,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都是极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爱吃汤圆天不亮”的说法。我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这晚要在家中先准备一个圆竹匾,再摆上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姜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筷子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便开始和面搓汤圆。除普通汤圆外,还要捏出金元宝、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林成彬说,贴“消寒联”又称“红联”。冬至到来,天气寒冷,“红联”寓意“暖”;临近春节,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不贴春联,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贴“红联”,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称为“消寒联”。

  冬至一早,人们将煮好的汤圆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而第一碗捞出放凉后贴于自家门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团圆、美满、兴旺。煮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一碗汤圆下肚,暖胃暖身。吃过汤圆,一家人就带上祭品,出门扫墓去了。

展示汤圆。

展示汤圆。

  冬至独特民间习俗寓“团圆”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在莆仙地区,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顾祖,三十夜顾某(‘某’为‘妻’意)”的说法,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人们将冬至视为“团圆日”,取“汤圆”寓意为“团圆”,从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开始准备过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吃汤圆、贴汤圆,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都是极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爱吃汤圆天不亮”的说法。我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这晚要在家中先准备一个圆竹匾,再摆上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姜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筷子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便开始和面搓汤圆。除普通汤圆外,还要捏出金元宝、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林成彬说,贴“消寒联”又称“红联”。冬至到来,天气寒冷,“红联”寓意“暖”;临近春节,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不贴春联,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贴“红联”,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称为“消寒联”。

  冬至一早,人们将煮好的汤圆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而第一碗捞出放凉后贴于自家门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团圆、美满、兴旺。煮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一碗汤圆下肚,暖胃暖身。吃过汤圆,一家人就带上祭品,出门扫墓去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视频助力警方速破案 肇事者逃逸 5 小时后投案自首
下一条:莆田市民胡亚福率人勇救4名翻船渔民 获评省见义勇为先进模范人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