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地区冬至有什么民间风俗?冬至大如年
“贴汤圆”始于宋朝彰显孝道
冬至扫墓是农耕时代遗俗
汤圆除食用、祭祀之外,为何要贴在门前窗旁呢?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解释说,我市冬至“贴汤圆”的传统始于宋朝,和孝道有关。
林成彬告诉记者,我国中原地区从汉代起就开始过冬至节,随着北人南迁,中原的这种传统习俗传入莆田后,又融入当地风俗习惯,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莆田冬至文化,“贴汤圆”就是独特民俗之一。
相传在宋朝时期,莆田山区有位进士,父亲早亡,年迈的老母为将他培养成才,一直清贫寡居。他考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京官,由于公务繁忙,多年不能回家看望母亲。为了改善母亲生活条件,同时让母亲少些牵挂,进士每年都会派遣衙差为母亲送去亲笔书信和节省下的俸禄。但衙差嗜酒,途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把进士送给母亲的俸禄和书信也丢失了。没有完成任务的衙差担心受到惩处,就欺骗进士一切都有送达。
独居乡村里的母亲因多年未收到书信而误解了儿子,在得知儿子要回家看望她时躲入山中,避而不见。被蒙在鼓里的进士不知母亲为何不见他,就到山中苦苦寻找,奈何怎么也找不着母亲。这时已入冬季,天气寒冷,进士怕母亲在山中挨饿,便用糯米制成汤圆,从山里的大树上沿路一直贴到家门口。过后不久,老母亲沿着汤圆粘贴的路线返回家中。在消除误会之后,母子俩终于再次团圆。
“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蕴含着莆田人淳朴的孝道。”林成彬说,自那以后,“贴汤圆”逐渐演变成莆田冬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以在门上、窗边粘贴汤圆的方式,祈求团圆、美满。
“辰门兜日日冬至”不复存在
莆田民间流传有“辰门兜日日冬至,古谯楼夜夜元宵”的说法。说的是辰门兜因为每天都有卖汤圆,所以天天都像过冬至。如今的辰门兜正在旧城改造,是否还有“日日卖汤圆”的店铺呢?冬至前夕,记者来到市区辰门兜一带寻访。
记者看到,此处已建起不少高楼,老屋较为少见。记者在八二一街、北大街、东园路、莆田鞋革厂这一区域的大街小巷里寻找许久,没有发现一家以卖现吃汤圆为主的店铺。
在位于镇海街道英龙社区的赤柱妈祖宫内,记者向正在打麻将、聊天休闲的多位当地老人询问有关汤圆店的消息。“早就没有了!”五六个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们都吃过辰门兜汤圆,其中有个叫“阿金”的老人一家,专门卖汤圆,老人多年前过世后,其子女也没有继承这一手艺了。如今,随着城市改造、变迁和人们饮食多样化,这一带已找不到每天都卖汤圆的店铺了。
城区冬至扫墓的很多。而在莆仙地区,并不是所有的莆仙人都会在冬至这一天祭祀扫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扫墓,北洋则是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
冬至祭祀扫墓的习俗有因:一是冬至扫墓,可避开春耕农忙,不会耽误农活,且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而冬至前后秋收粮食充足;一是莆田人“思亲情感”厚重,团圆意愿强烈,心理上迫切渴求与祖先团圆。
林成彬告诉记者,冬至在我市民间有“团圆日”之称,人们不单希望在世的家人能够相聚,还希望能和故去的祖先达成心灵上的“团圆”。清明节以后逝去的亲人,因为思念时间太长了,没办法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才去拜祭,所以到冬至这天就去拜祭祖先,慢慢就有了冬至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有这样一说:便是清明节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冬至扫墓;冬至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清明节扫墓。除此之外,在农耕时代,季节性劳动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清明前后恰是农忙时节,而到了冬至,农民们则进入农闲季,从农耕劳作的角度上讲,冬至扫墓也有其合理性。
同样在莆田,山区人家则多为清明扫墓。林成彬说,这和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有一定关系。山区人家多将坟墓安置于山上,清明时节,草木始发,此时扫墓清除草木的工作量小,且能防止墓地被之后生长起来的草木覆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