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南平 注入绿色基因的如画乡村
考察完毫无门派特色的新铺村建筑,设计师们思忖着究竟借鉴哪种建筑流派最合适?罗列了十几种,比如江南民居、岭南派、徽派、仿古建筑、欧式建筑,但逐一比照,均不理想。按美观实用、操作性强的原则,在不对原有建筑伤筋动骨的前提下美化外观,使之协调统一,新铺村选择了现代建筑的改造方法。
那些天,百号人马抢晴日,钻雨隙,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村民陈体有感叹道:“这真是几辈子都碰不到的好事啊!”新铺村立面改造房屋88座,长约1800米,总投资300万元,政府、农户按比例出资。同新铺村一样,各地将农办、住建、国土、旅游、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建设资金有效整合到试点村,使“城乡环境共清洁、生态绿廊共打造、美丽乡村共建设、绿色发展共推进、发展成果共分享”的共建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好的规划能够使美丽乡村建设一脚踩在高位上,让有限资金产生最佳效果。”邵武市卫闽镇党委书记危宣斌如是说。谢坊村做规划时,镇里聘请中国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郑向敏博士作顾问,并和村民一起讨论,以保证大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此基础上,邀请省住建厅村镇建设中心高级规划师虞文军等专家和20多个部门负责人召开总规评审会,提出了14条意见和建议。最终谢坊村的规划归结为滨河亲水风情线、田园风光养生线和村落民俗体验线。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子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编制独具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彰显出闽北村落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识。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投钱,但唤起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就能让美丽与钱不划等号,把有限的资金用好了,就能四两拨千斤。南平市建立财政与个人统筹投入卫生保洁长效保障机制,按常住户每年缴交保洁费60元,市、县(区)两级按照村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建阳市郊有个溪源村。走进鹅卵石与青条石铺就的村中小巷上,昂首是古宅门楼的砖雕和马头墙,俯视是水沟潺潺的清泉流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角落看不到垃圾,四周没有家畜家禽的粪便。
溪源村是建阳市第一个垃圾卫生集中处理的村,村里3名保洁员每天保洁两次。污水收集管网,荷花池、松树林里的人工湿地让溪源人彻底告别了几百年来“灰尘靠风扫,垃圾靠水冲”的历史。干干净净的村貌令村民心情舒坦,和谐友善的新风渐成时尚。村支书吕宗发自豪地说:“我们村是零上访、零案件的村。”
七星溪张开双臂划了个大湾,将一块1200亩的土地塑成了一座有矮山有茂林有肥田的精巧小岛,小岛依偎在深水码头旁昼夜唱着动人的歌。这,就是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
仿佛歌中的短暂过门一样,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石圳村了,但它曾经是政和县水陆中转枢纽码头,至今村边数株生长于宋、元、明、清的樟树,当年可都是捆缆舟船停靠岸边所用。数百年水运业的兴旺催生商贸业的繁荣,如今不复存在的酒肆、药店、戏台、盐仓,甚至金库、烟馆,在残垣断壁中依然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厚重。
8月6日,记者走进石圳村,看见一台钩机在清渠,几位村民在挥汗砌石。松源村妇代会主任袁云姬介绍:“环境整治战从去年9月就打响了。”一问,过去30多年间,村里沉积的垃圾掩埋了穿梭村庄的1000多米的古渠,进村两米宽的道路被垃圾挤占了一米,樟树底下、庙堂门口以及小巷旯角,满眼垃圾,蚊虫纷飞。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发起环境整治战的主力军是“娘子军”,“领军人”袁云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石圳妹子。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她早就触摸到了家乡昔日的繁华大气,更发酵着一个美丽乡村的梦想。
面对脏不可睹的现状,袁云姬振臂一呼,石圳村的大姐大婶们就集合在她的麾下。不服老的余金枝、精干的赵美容和勤快的吴桂萍等10位妇女组成的“娘子军”,不计报酬,随叫随到。
古井旁有条管沟,生活污水、垃圾、甚至粪便都往那儿倒。沟里三根水管交叉缠绕一起,用工具没办法清理。姐妹们急了,顾不上污秽恶臭,三四个人抬起水管,其他人干脆就弯下身用手去掏……
在“娘子军”的带动下,村民们不断加入,投工投劳;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予以支持。垃圾一天天消减,仪容一天天变靓,石圳村渐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风采。
如今的闽北美丽乡村建设像天女散花般铺开,绿色生态名村又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也在提升。历史名人树起来,传说典故整出来,民俗山歌唱响来,传统美食捧上来,民风民俗晒出来,文明用户评出来。在这里,奉献给你的是美丽生态的视觉盛宴,还有穿越千年文化的心灵鸡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