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廉政闽剧《兰花赋》全省巡演 各设区市官员签到观看
被视为“反腐倡廉”的典范剧目 倡导为官者应如兰花般永葆高洁
《兰花赋》剧照图
《兰花赋》的剧情很有借古喻今的意味,该剧目在2001年上演,2014年重新编排,被人视为“反腐倡廉”的典范剧目。
舞台大幕开启,琴弦管乐声中,严子轩、祝威铭和施伯仁“策马”由台脚“奔”到台前,微服赴任。三人身着古代长衫,高帽,脚下踏着跷子,粉脸朱唇,闪一闪身,似笑含羞,在台上连唱带舞地转了几个圈儿:“屡赴春闺始题名,琼林宴罢奔前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片丹心献黎民。”珠喉婉转,音韵悠扬。欢快的节奏配合素雅背景,立马营造出春和景明的如意场景。曲终弦止,引得台下观众拍掌叫好。
实际上,编剧张英慧和林芸生认为,他们最初的想法只是要表现,做官、做人要像兰花一样高洁,守住道德底线。
由于权力在握,民众对为官者的道德水准有更高的期望。张英慧和林芸生当初开始构思这个剧本的初衷,也是要表现为官者的品格应如兰花般永葆高洁。
《兰花赋》中,圣洁的兰花作为灵魂意象贯穿全剧始终。“守正如兰”的匾额高悬舞台,严子轩、祝威铭(福州知府)和施伯仁(长泰知县)三个年兄年弟,对兰盟誓,誓做清官。后来,严子轩被“污染”,贪腐集团为杀人灭口,致使施伯仁被刺死,祝威铭还在坚守初衷。三朵兰花之间的突变与救赎等分合沉浮的故事描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守正的艰难和浴火重生后的灿烂,告诫人们,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坚持初衷,坚守信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严子轩被人设局沦陷,体现出官场的险恶,环境污浊,难独善其身。严子轩的人生悲剧,是制度的悲剧。“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人内心的名利私欲和无处不在的权力网、人情网拧成的索命之绳,时时悬在世人头顶之上,稍有不慎,不是被人套上,就是自己套上。”
最后,严子轩一时失足,在众人帮助、良心自责下,得到拯救。蜕变后不顾个人安危惩治贪官。《兰花赋》反映时下,有理由认为,要想彻底铲除腐败,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长盛不衰十余年的经典闽剧 成功在于发现好故事好剧本
2001年,《兰花赋》刚出来时,还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曾批示,希望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除了主题,《兰花赋》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闽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唱、念、做、打”是所有地方戏曲的共性,闽剧也一样,不同的是“唱”、“念”用的是福州话,“做”、“打”基本上用京昆表演程式,当然也有自己的创造,比如丑角的表演套路就与高甲丑不一样。
《兰花赋》在编创中,突出了“唱”、“念”与“做”,“唱”为首要的,因此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对剧情诗化和对音乐的改革,使戏味更浓,好看、有诗意。音乐唱腔吸收越剧音乐元素,变得好听、圆润,充滿媚惑力。
发掘出好的故事、好的剧本,是一个剧目成功的基础。《兰花赋》的成功就在于发现,张云慧介绍,闽剧中有不少“公案戏”是讽刺贪官污吏的。
《兰花赋》主演吴则文表示,他们还演过一个吸毒女孩的故事、酒吧、KTV这些在闽剧里都能够被体现,“闽剧现在已经很包容了,古代现代都可以结合起来。”
最近,吴则文和他的同事们正奔走于福建各地巡演,“来看的都是政府官员,专门给他们演。”《兰花赋》已经成了一个反腐教育剧目。
林芸生说,从2001年到现在这部剧目一直长盛不衰,第一批演员都已经退出,现在是第二批演员在演,“很值得总结一下。”他表示,《兰花赋》不但契合当下时代,更重要的是艺术水平高,“编剧、唱腔、导演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品质,很有感染力。”作为编剧,林芸生说:“我们更希望它是一个‘艺术品’而不是‘宣传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