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长汀经验”中的草根英雄

黄金养
黄金养:包山种树苦十年,带出一个“杨梅镇”
去三洲镇的杨梅山时,黄金养一直趴在车窗上,指着郁郁葱葱的山不停地说:“你看这山,现在绿绿的,好看吧,漂亮吧,可以前啊,全是红的!”
经过水清清的汀江,他下车,左手叉腰,右手指着江说:“以前汀江全是泥沙,跟旁边的田一样高,一下雨,山上的泥沙往江里冲,江里的泥沙也就顺着冲到两边的田,把稻子全淹了。”
黄金养自小便熟知水土流失的可怕,1999年,正值长汀实施“大种大养”时,58岁的他主动承包了730亩荒山,230亩种茶叶,500亩种杨梅。
彼时,黄金养的两儿三女已大学毕业,收入稳定,他自个做生意也赚了点钱,完全可颐养天年了。“朋友都说我傻,干吗自讨苦吃。可想着这山要是没人种,树啊草啊是不会自己长出来的。”就这么个单纯的想法,黄金养一门心思全扑在了这片山上,“种了十年,就苦了十年,每年几个小鬼过年给的钱,全砸山里了”。
苦归苦,但终会苦尽甘来。2006年,黄金养的杨梅树挂果了,如今年收入50多万元。他得意地说:“以前是小鬼给我钱,现在反过来了,每年夏天小鬼还带一大帮同事来摘杨梅!”
在黄金养的带动下,整个三洲村种起了6000多亩杨梅,放眼望去,漫山翠绿,每年杨梅丰收时,还举办杨梅节。黄金养说,现在山好了,鸟和野鸡野鸭漫山都是,大伙干活时,捡到鸡蛋鸭蛋是常事,“不过这些山还有可能反弹,得接着好好管理,才能让它们永久变好。”

马雪梅
马雪梅:开山妹子“拼”出板栗致富经
过年前的两三天,濯田镇49岁的马雪梅可忙了,一会果山,一会银行,一会工人家……几个地儿轮流跑,“年关了,饲料钱、农药化肥钱、之前种果树借的钱,还有工人的工钱,都得还了”,虽然都是还债,可她脸上的笑却时刻挂着,因为除去开支,这一年,她赚了二三十万元。
“我家山上,蔬菜水果鸡鸭猪都有,要吃随时摘随时宰!”北方妹子的热情好客,在马雪梅这体现得淋漓尽致。
马雪梅是山东青岛人,1997年嫁到濯田镇莲湖村。1999年,她承包了198亩山地种板栗。不过,她这开山妹子可还是当时的林盛清副镇长“连哄带骗拐来的”。
“村领导已种了树苗,可这山实在有问题,只要下点小雨,泥土就往下冲,在山脚看,简直是瀑布,我当时真觉得天都塌了。”马雪梅说,回忆起这些,就两个字“辛酸”。
2000年,当时的县水保局原副局长刘炳平带着技术人员上山指导,教她如何种树,如何保持水土。马雪梅自个也拿出了山东人的那股“拼劲”,借钱买苗,再度上山,重新种植,一伙人创造出了“前坎后沟”、“反弹琵琶”、“小穴播草”等管用的土招。4年后,马雪梅的板栗挂果了,她又承包了200亩山地,如今加上养猪养鸡,一年毛收入五六十万元。
马雪梅说,随着山上水土治理越来越好,这几年,板栗的挂果率和质量也逐年提高,“以后收入肯定还会更高,条件允许的话,就再承包一些山地,接着干!”
【记者手记】
治水土流失群众参与不可少
曾全华是1998年调到长汀县水保局工作的,负责长汀水土治理材料的整理。她说,当时要求每一个治理点隔两年拍下照片存档,“最开始,每一张照片上面全是红红的,过两年,送上来的照片上面开始有星星点点的绿色了,再过两年,照片上的绿扩大了,覆盖了很多红的地方,直到现在,再看送上来的照片,上面全是绿的了!”
整个长汀由红到绿的转变,离不开政策的保障,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长汀县水保局原副局长刘炳平说,干了10年,他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否则,群众不参与,怎么干都白搭!”
这十余年,长汀始终坚持水土治理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建设成优质高效的果园,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每亩山地租金控制在28元以下,并实行资金扶持政策……
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下,农民包山治理水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终于将大片大片的“火焰山”“秃头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花果山”,改善了生态的同时,摘了贫穷的帽子,实现了水土治理保持与改善民生的“双赢”。(本网记者 陈钟兰 练仁福 章薇 江方方 童正忠 毛朝青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