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创新七条”解读: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若干高水平实验室 打造创新高地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实验室建设,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标准,建设若干个研发前沿、学科融通、综合集成的省实验室,使之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基地、人才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助推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七条措施》中提到建设若干高水平实验室,如何布局,打造真正的创新高地?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在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省实验室方面筹备早、基础好。2016年10月,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建设我省争创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工作。从2016年底开始,省政府以争取能源材料国家实验室落地福建为目标,先期支持建设石墨烯研究院,首期规划占地1000亩,总面积2000亩,规划投入经费9.64亿元,目前该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按照省领导的指示和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目前省科技厅已在开展相关启动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代拟制定《福建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探索谋划具有我省特色的实验室体制机制运行模式。
“省实验室的建设将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标准。”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我省将以瞄准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落户福建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依托我省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集成省内乃至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协同攻关,在能源材料、海洋科学、网络信息、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布局一批福建省实验室。
省实验室建设采用“一室一案”,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启动建设3年后进行考核评估。建设经费按“一事一议”、多元投入和分段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省财政每年资助每个实验室运行经费不少于5000万元,连续资助五年。省实验室所在地政府要在用地、基础建设、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省实验室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行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省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人员规模根据建设目标和实际任务需求确定。
希望通过省实验室的建设,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汇聚一批顶尖研发团队,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尽早实现相关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凝练打造研产用深度结合、技术链/产品链持续延伸的学科方向,形成相关产业的覆盖效应和集群效应,力争实现我省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国内领跑、国际先进,关键领域成为国际领跑者,创造更多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资源开放融合互动 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重要战略性技术,目前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政策、项目、平台等综合举措,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七条措施》的出台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何影响?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七条措施》主要是在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我省数据资源分散、信息“孤岛”和关键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几条针对性举措,如强调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成果作用,加快制定数据资源开放政策,推进政务等重点领域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增强公众数据获得感;通过依托省科技重大专项,组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促进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示范推广和产业融合;通过支持在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等建设工程中开展人工智能新产品示范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这些都将为加速推动我省人工智能和“数字福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福建日报APP-新福建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