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保经办机构已从167个整合为11个 看病更省心
药品采购与医保基金纳入一个框架内管理,医保机构成谈判定价主角
“刚患病的那几年,退休工资有大半都用来买药了。”本想安度晚年的三明市民丁阿姨多年前被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需常年服药治疗。每月往返医院开药很多次,爱人也是慢性病患者。后来,阳光采购、零差价等改革政策出台,药价大幅下降,“每月两人拿药只要3次,一次一人节省60多元,一年就省下几千元。”
“在传统药品采购模式下,药价越招越高,容易滋生不正当医疗行为,导致医生收取回扣、过度医疗等乱象。”省医保办有关负责人说,卫生部门负责药品采购,但只“点菜”而不“买单”,医保部门负责“买单”而又不“点菜”,药品购销后医保报销跟不上,医保基金也面临很大压力。
省医保办组建后,药品采购与医保基金纳入一个框架内管理,医保机构这个“基金当家人”走到前台,成为谈判定价主角。以医保支付结算价为基础的联合限价阳光采购改革在全省展开,引入多家企业竞争,针对药品设置最高限定价格。同时,改变医保跟进报销的被动形式,采取医保支付结算价方式,超出医保支付结算价部分由个人承担。
“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政策执行问题。”三明市将乐县总医院院长廖冬平说,比如考虑医保基金是否紧张,一些特殊病种的医保配套政策跟进就相对较慢。目前,医院和当地医保局形成了比较灵活通畅的沟通机制。“医院在政策落实中发现新问题会及时反馈,医保局也会对症下药调整政策。”
2017年,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费用168.98亿元,比2016年减少8.74亿元。按往年药品费用增速计算,年节约药品费用约30亿元。为保障药品及时供应,福建还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向社会公布不诚信不履约的供药配送企业。目前,已公布两批次名单,涉及14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