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医生揭防癌体检火热真相:肿瘤标志物被滥用

2014-12-02 15:2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0

  大约7年前的一天,吴海云在半夜三点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副部级官员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非常焦虑、紧张。吴海云赶紧问出了什么事。对方说,他最近做了一次体检,其中有一项“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超过正常值。当时这位朋友正在争取晋升的机会,他着急地说,“我都不敢告诉任何人。你说我是不是要死了?该怎么办?”

  吴海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他听完对方的叙述却哈哈大笑起来,对方听到笑声也稍稍放松下来,便追问他缘由。吴海云简单又笃定地说:“没事,你放下电话,安心睡觉,每天该干啥干啥,不用管它。”这位官员便相信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医师的判断,此后身体并没有 “恶化”起来。第二年体检过后,他果然高兴地告诉吴海云,“这项指标又正常了。”

  被滥用的肿瘤标志物

  目前,几乎所有的体检都包括两项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这两项分别是肝癌与消化系统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而在更高端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已经增加到了13项,很多体检机构还专门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

  在慈铭体检机构的网站上,8个体检套餐项目中,有6个均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标价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标价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检查AFP、CEA两项;标价1641元的男性D套餐检查AFP、CEA、T-PSA(总前列腺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抗原);标价1936元的女性套餐D检查APF、CEA、CA125(糖类抗原125)和CA153(糖类抗原153)。

  面对如此复杂的防癌套餐,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表示,体检时查肿瘤标志物意义不大。他认为,目前所有的肿瘤标志物都不适合用于健康人群的肿瘤筛查。

  对此,吴海云解释说,“一般来说,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患者监测其病情发展、治疗与康复的指标,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癌症的标准。健康人的血清里也会偶尔含有这些标志物,用它们来作癌症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很低,因而常常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这种笼统的肿瘤监测项目,往往没有太大意义。”

  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和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使用指南。这些指南都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用于普通人群肿瘤的筛查。NACB的指南不仅阐述了该学会的立场,还汇总了其他各科专业学术组织关于肿瘤标志物使用的比分。各专业学会的立场与NACB大致相同,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的筛查是徒劳的。

  据介绍,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 绝大多数不仅存在恶性肿瘤中, 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 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肿瘤升高, 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因而,对健康人进行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 反而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额外的其他检查。一位临床医生直言不讳地说,肿瘤标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跟滥开药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大多都是源于“你懂得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做具体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50岁、每天抽烟一包以上,连续抽了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吴海云介绍说,再比如, 对45岁以后的女性来说,定期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且不会增加对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前列腺癌怎么了

  对于肿瘤筛查,吴海云还有一些听起来很“偏激”观点。他说,由于人种不同,美国的癌症谱系也与中国人的不同,因此,一些适用于美国人的检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意义并不大。他举例说,美国人的乳腺癌多是温和型的,发展缓慢,因此,美国女性在45岁以后积极做钼靶检查会有很高收益。但中国人的乳腺癌多为烈性,起病急、病程快,就算你刚刚做了钼靶检查没事,也有可能在下个月就得了乳腺癌。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查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因此美国人对筛查前列腺癌特别重视,但它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且发病年龄多在老年。“假如一位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的80岁老人因为做了一次体检发现了前列腺癌,你说还要不要治疗?我认为不需要。”

  对于吴海云的这个说法,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教授薛兆英说,国际上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是否需要手术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欧美国家, 早就有医生主张对某些早期前列腺癌病人采取不开刀而只做“观察性等待”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前列腺癌发展的进程很慢,而老年患者预期寿命又比较有限这一特殊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手术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薛兆英说,在“观察性等待”的过程中,对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不做任何治疗,只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一系列指标,来判断前列腺癌的进展状态,并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是否需要转为手术或其他治疗。

  实际上,上述观点有调查数据的支撑:欧洲的研究提示,推广PSA筛查虽使前列腺癌的死亡率略有下降,但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即治疗48例患者才有机会使1例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而其余47例筛查结果阳性者,则很有可能因接受内分泌治疗而不再拥有性生活,或由于接受手术治疗而影响终身排便。研究人员认为,经PSA筛查而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遭受着“过度治疗”的伤害。

  2010年3月9日,PSA的发现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病理学系教授理查德·埃布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前列腺癌的重大错误》的评述性文章,指出自1994年PSA被用作癌症筛查最常用指标以来,全美每年用于PSA筛查的单项费用已超过30亿美元,但该检测对前列腺癌的预测效率,“几乎不比投掷硬币决定更高”。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售假“旺旺”获利75元 侵犯他人商标被罚2.5万元
下一条:《星你》推高韩国鸡肉进口量 啤酒炸鸡人气火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