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国产乳业连续遭受重创 巴氏鲜奶或成破局关键

2016-09-07 08: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0

­ 

­  业内一直呼吁实施优质乳工程多年,但始终难以从国家层面推出,原因是受到部分大型利益集团的阻碍。

­  9月4日,记者从第五届海峡两岸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国产乳业到了再次面临全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  “目前国内奶业发展是‘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3月份时奶牛养殖亏损面已经达到51%,下半年亏损面仍然在持续扩大蔓延。”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此前在奶业大会上表示。

­  一方面,是国内乳业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产能达到饱和。据《201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披露,2000年鲜奶产量只有919.1万吨,奶牛469.4万头,但十五年后,2015年鲜奶产量已达到3870.2万吨,奶牛达到1507万头;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奶制品的大举入侵。海关统计,2016年1-6月共进口奶粉40.78万吨,同比增加18.6%;进口液态奶31.4万吨,同比增加77.55%。

­  结果就是奶价低、卖奶难、养殖亏损,导致奶农退出加剧。

­  但高鸿宾认为:“奶价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明年形势有望企稳回升。”他表示,“我国奶业的优势在鲜活。加工原料要使用生鲜乳,因地制宜发展巴氏杀菌奶。”

­  进口冲击波

­  2015年,我国存栏奶牛、生鲜乳和乳制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以目前国内需求水平来说,供给基本饱和。

­  但近期国内规模化牧场收奶价格不断下滑,已经跌至3.7元/公斤以下,接近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盈亏线。上半年奶牛养殖亏损面已经超过50%,而且亏损面仍在持续扩大蔓延。

­  直接造成这一原因的就是进口奶粉对行业的冲击。

­  8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报告显示,随着进口奶的侵袭以及国际奶价的持续走低,中国奶业出现了新的隐忧。

­  一方面,国际奶粉价格的持续走低促使国内奶企大量使用进口低价大包奶粉作为原料,放弃收购国产鲜奶。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原料奶平均价格为3.47元/公斤,而欧盟原料奶的价格仅为1.8元/公斤左右,成本差距近一倍。

­  “这几年很多乳企都优先选择用进口原包粉来生产,进一步打击国内养牛行业的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经过2014年那轮“倒奶杀牛”潮后,国内很多中小型养牛场都被迫退出市场。

­  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电商以及网购的发展,液态奶市场正在被进口奶快速侵袭,近4年进口液态奶平均年增长率为60%以上,预计今年进口量将达到65万吨,销售额将超过百亿元,占据中国高端液态奶市场份额的1/3以上。

­  “我们因为是做巴氏鲜奶,只能就近使用当地规模化牧场生产的优质鲜奶,现在每公斤原奶成本已经接近5块钱了,成本就摆在那里,所以尽管其他液态奶在不断降价,我们也没法把终端价格降下来。”华南某乳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消费者在选购乳品的时候更大程度依赖于广告营销,使不少打着高端旗号的进口液态奶大肆侵袭国内市场,进一步加深乳制品消费结构失衡。

­  但进口产品并非没有质量问题。“因为进口产品华丽的名声,实际上对进口产品的标准和对国产产品的标准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加启举例说道,国产超高温灭菌奶糠氨酸是67.5,进口的是146,而且尽管国际乳联规定了巴氏鲜奶中糠氨酸不能超过50,但国家质检中心曾经对所谓的进口巴氏鲜奶进行检测,检测出糠氨酸达到75,“这不是欺骗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吗?”他质问道。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丝芙兰闺蜜式营销遭质疑:无故取消订单 试用装空缺脏乱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