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用“京医通”自助挂号 号没挂上挂号费也未退回
就吴先生遇到的问题,我们拨打了京医通96102的热线电话,这个电话倒是一打就通,工作人员就吴先生遇到的问题给了我们这样的答复:
工作人员:拿“京医通”卡到医院使用之后,消费之后是可以打印出那些单据的,如果医院那边打印不出来那个单据,您看一下是不是因为医院系统的机器有什么故障或问题。如果是医院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个医院负责京医通机器的技术人员就要报修一下故障。另外,关于京医通挂号,挂号了之后又退了那个号,但是钱一直没有退回去。它具体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还是使用的什么网站、微信平台挂的号呢?
记者:挂号是用那家医院的京医通自助挂号机,支付是用的微信。
工作人员:京医通微信平台,是吗?
记者:对。
工作人员:我这边可以帮你,有一个微信平台的联系电话,您可以记一下联系电话,然后具体和那边联系。因为咱们这边只负责京医通卡的日常使用。
记者:但是据说这个电话一直打不通。
工作人员:有用户反映是吗?但是现在它网站上显示的那个电话还是那个联系电话。
关于这一话题,北京律师协会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律师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经济之声:“京医通”卡是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就诊卡,可在医院作为就诊卡使用,并实现小额支付功能,适用于北京非医保患者和外地患者。“京医通”卡的样子类似银行卡,上面有唯一编码,为实名制办理,内含患者信息,同时具电子钱包功能,可充值并划卡缴费。应该是一个方便消费者的技术。任何技术都会有瑕疵,患者对此应该持什么态度?
芦云:首先,我非常赞赏医疗部门在技术方面做这样突破性的尝试,确实很方便,但是这样一个举措一定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前期和后期都需要。现在很多患者反映,虽然它确实提供了便利,但是在使用时还是不太顺手,这应该是可以通过技术上的保障和维护来解决的,我们也希望患者能够多一份理解。如果技术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只要不是大批次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完善这样一个付费机制或挂号机制,这样会更有利于整个就医环境的改善。
胡钢: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京医通卡的责任主体是谁?目前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大概是2012年前后,当时北京市卫计委或卫生局和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和北京银行共同发起了京医通的项目,这样一个实名制的就诊卡主要是方便非医保和外地的就诊人士到北京来就医,它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我依然没有搞清楚这个责任主体是谁。
这三家最终落地一个项目一定有一家公司,我在搜索引擎查到一个域名是“京医通”还有一个“京医通.org”的网站。很遗憾这个网站里的内容也是北京京医通卡的内容,但是这个网站对应的域名并没有在工信部的域名登记的数据库里面登记过。从这一角度看来,如果查询是准确的,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个网站就是一个没有履行备案义务的网站。
经济之声:相关的责任方到底应该是谁?
胡钢:基于现在的网络信任机制,按照我们目前的法律规定和实践,最保险的还是传统的基于域名的在线网站,而所谓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账号的审核力度是非常弱的,而传统的基于域名的这种网站是由工信部主导审核的,这种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严格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工商登记的程度。
另外,首都之窗在2015年的12月23号转载了《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叫《京医通并入北京通 可实现跨院诊疗结算》。这篇报道提到从2012年4月至今,京医通卡面向北京市非医保人群和外地来京患者的发放量超过了433万,而且目前一个大的趋势就是要把“北京通”还有我们的居民健康卡、社保卡实现三卡合一。未来京医通卡可能会走向一个被整合的道路,但是我想特别强调,无论是哪种卡,我希望相关的金融机构或具有支付功能的商业公司能够尽可能的体现更多、介入更多,从而避免市场垄断和分割。我希望未来我们出门时有一张电子卡,这个卡的内容是安全的,它如果涉及到支付,就能够全面支持我们所有的金融卡和其他新兴的、在线的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方式,包括微信或者支付宝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