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亿元工业明胶流向8省变“作料” 制作香肠、凉皮等
黑商贩为何铤而走险
办案人员认为主要是因为违法成本和获取暴利之间不成正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采取非常规行动,每年破获食品犯罪两万起左右,是前几年的几倍。
用病死猪肉制作熟食,使用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接二连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为何仍有少数不法商贩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
事实上,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去年也捣毁了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毒胶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警方透露,这些查扣的胶囊皮重金属铬量超标40倍以上,连胶囊芯也是过期的药加玉米面混合制成的,销往10多个省区市。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与两三年前轰动全国的“毒胶囊”案相比,如今这些犯罪团伙作案手段更加隐蔽,间歇性、流动性强。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违法成本和获取暴利之间不成正比,一般罚款了事,判刑也短。加之有些监管人员觉得一个小黑窝点掀不起什么浪,暂时漏了也没什么,等一轮严打再打击也来得及,“不约而同”错过的结果,就造成这些“黑窝点”如同牛皮癣般顽固多现,有毒有害食品大肆流向市场。
辽宁华君律师事务所律师吕海山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虽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但仅是改变对于罚金的设定上,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有期徒刑依旧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程度。加之一些县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年龄偏大,人手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资金有限,无法适应严峻的监管形势。
在德国一旦出现食品药品问题,肇事者有可能被罚得彻底破产;在法国如果出售过期食品遭到举报,食品店将立即关门;在韩国制造有毒食品药品者在10年内将被禁止营业……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等专家建议,应加大刑罚成本,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推动社会共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据新华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