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林:国企无效率=傻瓜经济学
在主流媒体上,政府研究机构的一著名经济学人就曾撰文指出:“至于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否高于民营企业,则已经有中外研究机构所作的实证分析,对它作出了有翔实数据支持的否定性结论。”所以,“最与市场经济不相称的便是国营部门”于是,他依靠这个“伪公理”,一是先要求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为此,他还多次杜撰党中央国企改革决定,说“政府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这是中央明确了的方针”。二是近来亮明底牌,接着要求国企退出“国民经济命脉”。如在2011年12期《中国改革》中,他撰文要求国企退出“列宁所说的‘制高点’,即‘国民经济命脉’”。目前“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这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主要表现”。
总之,他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关于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重大决策,主张全面私有化。否则,他认为就是“国家资本主义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权贵资本主义就是官僚资本主义,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他还希望这一类“假改革”成为“新”的“顶层设计”,能够左右党的十八大走向。
几乎同一时间段内,欧美政府,尤其是“重返亚洲”来“领导亚洲”的美国,也公开要求中国政府反国企、反“国家资本主义”,以消除欧美国家主导的、虚伪之极的“国际自由贸易”的障碍。
天下没有“国企搞不好”的公理
目前,国内对于这个经济学人以上“三聚氰胺”式的“改革”言论已经有诸多批评。这里补充的内容是,仅仅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事实上还有“中外研究机构所作的实证分析”及深刻的理论分析表明,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国企无效率和私有化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公理”。国企无效率=傻瓜经济学。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赫伯特"西蒙等就批评过“国企无效率”,私有化乃人间正道的经济学“伪公理”。斯蒂格利茨指出,有了竞争,加强监管,经理资本主义企业和国企都可以发展。天下没有“国企搞不好”的公理,只有这样不切实际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斯蒂格利茨写道:
傻瓜式的经济学理论暗示,私有制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私有制毕竟俱足激励,而公有制做不到。
无论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在私营部门中,高效企业和低效企业并存。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型钢铁企业的效率要高于美国的私有企业。美国最成功的行业之一仍然是高等教育产业,而美国所有一流的大学都是国有的而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赫伯特"西蒙因在“现代企业的实际功能”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经指出,人们过分夸大了现代资本主义与官办企业之间的差异。在这两种体制下,每个人都是在为别人打工。用来刺激经理人与工人的激励机制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先验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中产生的正面激励要比在目标多元化的组织中产生的这种正面激励要容易(或困难)得多。由利益驱动的组织要比其他组织更有效,这种结论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组织经济假设的必然结果。如果这一点从经验上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还需要寻找支撑这一结论的其它公理假设。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欧美的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已经和斯蒂格利茨联手研究,再次据实在《私有化:成功与失败》的报告集中说明,国企通过改革可与市场经济共舞、融合,且“做得好”。他们的这项内容广泛的研究成果分别显示出,在全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私有企业“不胜其任”的例子很多,而国有企业做得好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在垄断行业实现私有化,那么“私有部门比政府更擅长玩弄垄断权术,结果是总体经济效率并未提升”。
西蒙和斯蒂格利茨两人的研究表明,确保私有化卓有成效地实现社会目标的条件与市场趋于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完全相同:不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包括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所讨论的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形式的市场不完备等问题。简言之,满足私有化的假想状态是极其脆弱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
私有化问题远比十多年前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思维要复杂得多,也比华盛顿共识支持者们的预想更为纷繁。说得好听一点儿,其理论假设远比当初的思维更脆弱;私有化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却比他们的想象更为严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