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心脏支架手术暴利br一台手术可创收10万元 一个支架医生提成两千
利益链牵涉面广
体制不变革潜规则难除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在进行,北京的部分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但目前为止包括心脏支架在内的耗材还没有纳入取消加成的范畴。
心脏支架被滥用且价格居高不下,背后的症结究竟在哪?
广东省物价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医院中,89%的医院主要从批发企业购进医用耗材,11%的医院分别从批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同时购进。绝大部分医用耗材都要经过批发商这一中间环节。
郭凡礼表示只有从体制上变革,才能解决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这种现象的背后暴露出我国医疗体系中医院采购存在重大盲点,只有切实抓好医院采购,尽可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现生产企业到医院点对点招标,才能够降低医院经营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直接对医用耗材生产商进行招标,减少从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到医院的中间环节,这样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没有了超额利润的空间,企业不会再给医生提供隐形收益。”郭凡礼认为,对于支架安装这类费用较高的手术,还应规定需经两个或以上的医生核准才能确定病人做手术。
事实上为规范各地高值医用耗材的使用,卫生部等6部门今年初就出台了《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其明确指出,包括血管介入、骨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等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全部集中采购。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监管越来越严,心脏支架的价格大幅下降,以前国产支架在2万元以上,进口的能卖到3万元。”不过王磊坦言,“降价后心脏支架的售价也是出厂价的4倍以上,价格虚高并没有根治。”
“改革触动的利益面太大,医院、医生、药厂、代理商甚至监管部门都在这条利益链上。”王磊认为这种现象短时间内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依靠药品和耗材的回扣,医院很难正常运转。政府又拿不出这么多钱补贴医院,‘以药养医’是无奈之举。”(见习记者 刘子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