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暴利” 云南咖啡产区陷低收购价危机
对不起,我是商人
细看身边,售价远超过成本价的“商品”比比皆是。成本几元的快餐,在高铁上卖40元〜60元;成本几角的矿泉水,在景区卖5元;成本几十元的骨灰盒,动辄上千元。这些高价背后,或多或少都闪烁着垄断的影子。
进口豪车国内售价远高于国外就不用说了,茅台酒在国外价格居然也仅为国内的一半。反过来说,老干妈在美国价格是中国的三倍,美国人民找谁说理去?
星巴克并非身处垄断行业,而是身处充分竞争的市场。2013年7月3日,星巴克关闭了北京国贸店。这家店成立于1999年,是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首家门店,一年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
“对不起,我是商人。”在市场经济时代,将售价限于原料成本本身的思维,早已被主流人群抛弃。在咖啡的物料成本之外,地租、仓储、物流、广告等都不容忽视,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样是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所在。
有统计说,在美国,星巴克外带的比例高达86%,而在中国,多数消费者会在店内小坐,消费的不只是咖啡,还包括服务与空间氛围。一些世界著名品牌管理的靠谱程度、服务细节的深入度,恰恰是国内许多企业望尘莫及的,更不用说品牌溢价了。
10月的最后一周,北京的《法制晚报》决定找一个说法。该报派出记者,实地探访了京城15家茶馆,发现:人均消费超过100元的茶馆至少有9家,最贵的茶叶折合每克近400元,远超当前319元/克的黄金(1312.70,-0.50,-0.04%)价格。
这15家茶馆的最低价位茶中,茉莉花茶占比达53.33%,售价在50~100元/份之间,一杯花茶冲泡茶叶5~8克,成本价格是:5克×(200元/500克)=2元/杯。
同样是休息、聊天、喝饮料,一行4人在茶馆需400多元。记者还注意到,不消费的顾客不能在茶馆中小坐,15家茶馆有6家不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