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假大米横行市场致五常大米滞销 20斤大米中只有一斤真米
临近2018年年底,黑龙江省五常市志广乡靠山屯村村民邵明家中仍堆积着百余袋当年10月收割的稻谷。这些稻谷在经历脱壳、打磨后,将变为著名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由于这几十吨稻谷尚未卖出,邵明对此感到忧虑和不解,“往年很好卖,2018年却一直没人收,种稻子的钱很多是贷款,还贷都成了问题”。
五常市优质的“五常大米”早已家喻户晓,特别是近两年知名度最高的五常稻花香米,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但2018年,往年并不愁卖的稻花香米却在当地出现了滞销,一些粮农的稻花香米至今还没有卖出去。
吊诡的是,在当地粮农出货难的同时,市场对“五常大米”的需求却十分旺盛。据估算,市面上打着“五常大米”名号销售的大米规模可能达1000万吨,而五常市每年大米产量只有5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保守测算的话,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中可能只有1斤真正出自五常。
五常市政府已经持续推出保护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及规范整顿市场的各项举措,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的复杂局面暂时难以解决。
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上已经出现“调和米”,即掺假的五常大米,影响了米业公司对本地稻米的收购量。2018年的气候异常,导致稻米质量下降,也成为滞销原因之一。
同在五常,使用同样的稻种,种植出的稻米质量也存在着明显不同。比如灌溉稻花香最优质的水源是地表水,民意、志广、龙凤山等乡镇有河流流经,粮农种植使用的正是地表水,种植出的稻米质量就高于使用地下水种植的沙河子等乡镇。
滞销与惜售
邵明的遭遇并不是个案。第一财经1℃记者在五常市水稻主产区的民意、志广、龙凤山等乡镇采访发现,各村均有一些种粮户至今也没有把收割下来的稻谷卖出去。主要原因是当地粮农在销售渠道上没有话语权,而作为主要渠道的米业公司则突然降下了收购量和收购价格。
1℃记者近日在五常市稻花香主产区采访发现,尽管当地大米产业已经发展多年,但粮农所种植稻谷的销售渠道只有本地米业公司和一些种植合作社。其中,水稻种植合作社分布最广,目前,五常市的水稻种植合作社数量超过千家,遍布全市各个乡镇,所采用的销售方式是直接从粮农手中收购,再加工、包装后销售到外地。但绝大多数合作社的规模均不大,很多甚至是几户粮农自发成立,经营方式松散,仅为开拓自己销售渠道而成立,销售量完全无法与同样遍布全市的300多家米业公司相提并论。因此,米业公司一向是当地稻米销售的最主要渠道,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在上述乡镇的农户反馈的情况里,他们均表示往年并不愁卖,基本上在每年10月收割完毕后,就被本地的米业公司收购走,价格在每斤2.7元左右,但2018年突然出现了滞销。米业公司给粮农的主要理由包括:水分偏大、用量下降、出米率过低等等。
五常市志广乡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刚告诉1℃记者,稻花香这个品种有其特殊生长问题,例如出米率不高、易倒伏等等。2018年雨水偏多,增高了倒伏率,导致稻米的水分偏高,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销售。
的确,五常稻对积温、水质、土壤等因素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会造成稻米口感的差异性,最终形成价格差异。
另一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生则告诉1℃记者,根据他调研掌握的情况,虽然当地粮农在种植方面确实都经验丰富,但还是有一些新的种植问题让他们一时难以解决,例如一些土地的肥力已经在下降,自然影响稻米的质量。
面对2018年突然出现的市场变化,也有一些五常当地粮农表现出惜售情绪。
前述五常本地粮农给1℃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多年种植实践来看,每大亩(注:东北地区将1000平方米称为大亩,并习惯以此作为土地计量单位)的最高产量在1300斤左右,每斤售价按2.7元计算,毛收入为3500元左右。刨去种子、化肥、育苗、脱粒、人工等开销,每大亩最终能获利1800多元。但如果是承包地,还要刨除每大亩1200元左右的承包费,最终每大亩获利仅有六七百元。而2018年米业公司开出的收购价低,有的甚至只有每斤2.1元,按这个价格算下来,每亩获利甚微,加上2018年减产,可能都要赔钱了。因此,他们不愿意卖掉2018年的收成。
黄生说,近两年,传统的种植方式所出产的稻米价格实际并不高。已经有一些合作社在引导农户种植有机稻花香等更高端的品种,这些品种制成成品米,在市场上已经卖出每斤数十元的价格。
五常可以种植出产的水稻品种很多,包括长粒香、938、龙稻系列、龙阳系列等等。但至少已有10年左右时间,大部分粮农基本都选择了种植五优稻4号(即稻花香2号的正式名称)。因为这一品种所产出的成米质量最高,成为了五常大米的代表性产品,也就是目前公众熟知的稻花香大米,目前其种子售价每斤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