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假大米横行市场致五常大米滞销 20斤大米中只有一斤真米

第一财经   2019-01-04 15:54

“调和米”与20倍假冒货

  对于米业公司给出的理由,当地农户普遍认可特殊气候造成稻米水分过多、出米率偏低等客观因素,但认为所谓“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实际上其背后也真是大有玄机。

  当地粮农告诉1℃记者,米业公司从外地购进其他稻米,掺进五常稻花香中进行销售,且使用量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对本地正宗稻花香的收购量下降,所以粮农的正宗稻花香出现滞销。这种掺杂的产品被业内称为“调和米”,在五常当地并不是秘密。

  1℃记者从当地一些米业公司知情人士处获悉,米业公司并非一开始就愿意掺假,但随着近几年稻花香米的名气越来越大,市场的需求量旺盛,因此“迫于无奈”收购外地水稻掺进本地稻花香中,按稻花香米进行销售,“客户的问题会提得很细,比如七成真三成假、真假各一半,比例不同,价格也不同”。

  一些当地业内人士辩称,“调和米”是五常大米市场定位变化的产物,是消费层次变化的一种体现,因为纯正的稻花香米种植、收购和加工成本都很高,最终的市场售价也必然高,一般消费者可能消费不起。“调和米”如果按照五常稻花香米销售出去,外地的消费者也很难分辨出真假,价格却肯定低于纯正的稻花香。所以,“调和米”就应运而生了。

  “正宗、不掺假的五常稻花香米,价格一定高”,林刚告诉1℃记者,正宗稻花香的收购价在每斤2.5元左右,再算上加工、包装和销售成本,最低的出货价也在每斤6元左右。在市场上卖到每斤10元乃至更高,也是常见现象。在他看来,当地的300多家大小米业公司,经营时间最少也有十余年,其实为五常大米整体知名度的提升做了很大贡献。米业公司掌握销售渠道,但其经营的毕竟是商品,粮食行业本身的利润不高及当地稻米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靠扩大销量来创造更多效益,但肯定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客观而言,当地对于五常稻花香及五常大米的质量一直有严格管理和要求,不是正宗的稻花香,不得使用“五常稻花香”或“五常大米”等显著字样,而使用“珍品米”、“东北大米”等字样,但因为产地是五常,外地消费者也会认为是地道的五常大米,这也成为当地米业公司热衷于推广“调和米”的主要动力。

  1℃记者注意到,2018年12月5日以后,五常市政府持续发布公告以及开展专项行动,整顿、规范当地米业市场,所采取的行动中包含了严厉打击使用域外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违法违规行为。为了防止企业在五常大米中掺杂普通大米欺骗消费者,五常市投入100多万元从德国购买了最先进的光谱检测设备,如果五常的稻花香大米混杂了其他地区的大米,这台设备通过光谱很容易就能监测出来。当地政府还明确,一旦发现企业掺混造假,就一次性踢出整个溯源平台,不再允许生产五常大米。

  不过,通过五常市政府所公布的信息来看,作为当地最重要稻米收购渠道的诸多米业公司,确实存在收购外地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情况。

  不仅五常当地的米商自己热衷于销售“调和米”,五常大米也在原产地之外被广泛假冒。

  前述业内人士介绍,经过他们的调研走访,还有一些“五常大米”在原产地之外的销售地被掺假,比如从五常买真货,但在销售地进行二次包装,掺成假五常大米。这种情况的打击治理难度很大。

  市场上目前究竟有多少打着五常稻花香或五常大米旗号的大米在销售,尚无准确统计数字。在五常,粮农们说得较多的数字为1000万吨。而五常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市水田面积175万亩,按每亩水田600斤的平均产量,可产稻谷100多万吨,再按照平均出米率50%计算,可产大米50万吨。也就是说,大体估算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可能只有1斤是真正原产于五常的。

  1℃记者随机打开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输入“五常稻花香”等关键字,搜索到的卖家数量过百,均宣称为正宗五常稻花香米,其中不乏价格折合每斤3元左右的卖家。

  林刚告诉1℃记者,近期五常稻花香米滞销的消息为外界获悉后,他每天都能接到老客户打来的电话,询问会不会掺假。

原产地保护任重道远

  “真正的稻花香,价格一定高,低价买不到真稻花香。”林刚向1℃记者反复强调。以他的合作社为例,从粮农手中收稻谷的价格在2.6元,经过脱粒、打磨等加工环节,再加上真空处理、分装、物流等这一系列成本算下来,成品五常大米的出货价就已经达到每斤7.5元,下游经销商的出货价均超过了每斤10元。

  正宗五常稻花香的价格高,有其必然之处。主要原因是原产区面积有限、产量规模不高、品种生长条件要求较高。之所以市场假冒产品泛滥,正是由于五常大米本身的优质与稀缺性。

  五常当地粮农告诉1℃记者,五常可以种植出产的水稻品种很多,包括长粒香、938、龙稻系列、龙阳系列等等。但至少已有10年左右时间,大部分粮农基本都选择了种植五优稻4号(即稻花香2号的正式名称)。因为这一品种所产出的成米质量最高,成为了五常大米的代表性产品,也就是目前公众熟知的稻花香大米。1℃记者在五常市多个农资经销点采访看到,目前稻花香2号的种子达到了每斤5元左右。

  前述五常当地粮农还告诉1℃记者,即使同在五常,使用同样的稻种,种植出的稻米质量也存在着明显不同。比如灌溉稻花香最优质的水源是地表水,民意、志广、龙凤山等乡镇有河流流经,粮农种植使用的正是地表水,种植出的稻米质量就高于使用地下水种植的沙河子等乡镇。

  从2003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把五常大米确立为原产地保护产品,明确五常市全部24个乡镇所生产的40多个品种大米都叫五常大米。五常市政府在201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6年12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联合发布“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39.55亿元,位列地标产品全国第五、大米类全国第一。

  近年来,五常市政府持续推出保护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品牌的各项举措。如专门成立网络打假部门,开展五常大米“清网”专项行动;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通过“三确一检一码”产品溯源服务体系,使五常大米真正实现了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全程保质、保真、可溯源。

  2018年12月5日后,五常市政府公布的规范五常大米市场的举措则包括严厉打击使用域外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未经五常大米商标授权许可的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冒用“五常大米”或者“五常”鹰标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生产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使用精品包装,灌装普通五常大米,冒充精品五常大米的欺诈行为;打击生产加工企业授权经销商异地分装,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未经五常大米商标授权许可、未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产品宣传中使用五常大米商标、“五常”鹰标、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或相近、相似文字和图形,进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域外企业为增加店铺的交易量,非法使用“五常”、“五常大米”等宣传用语,销售假冒五常大米的违法违规行为等等。

  但当地业内人士的看法是,从现实效果来看,整顿和打击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而目前的市场已经极度混乱,要真正做到使“五常大米”这一原产地保护产品正本清源,五常当地政府和企业需要做的事无疑任重而道远。CFP图

  (文中邵明、林刚、黄生为化名)

      编后评:一方面是市场上对五常大米的旺盛需求,一方面却是2018年五常当地粮农真正五常大米的滞销。如此诡异的局面,在五常当地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为什么会这样?表面上,米商告诉粮农,因为气候原因,五常大米2018年质量下降了,所以价格跌了。粮农一算计,按照米商给出的价格,不挣钱,于是部分惜售。实际情况呢,“调和米”即在五常大米中掺入普通大米的行为大行其道。对于一些米商而言,多收点还是少收点真五常大米,无关紧要,只不过多掺点假的问题,利润第一才是硬道理。

      第一财经1℃记者通过在五常当地的调查,采用剥洋葱的方式,层层还原了五常大米滞销的迷局。这说到底就是订单经济在中国水土不服导致的。

      粮农以及散而小的农业合作社没有话语权,盘踞在五常各类米业公司掌握着绝对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销售渠道自不必多说,销售方式上,部分米业公司恐怕更愿意加工成“调和米”吧!在这种完全失衡的局面下,订单经济就是一纸空谈。

      订单经济发育不完善、不健康,不仅仅会导致谷贱伤农,还会助假。五常大米产量有限,得到“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名誉不易,但是没有更有效措施防止“调和米”泛滥以及假冒五常大米的出现,不能严厉打击投机者,久而久之,这个品牌就会毁于一旦。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河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 广州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 朱立伦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520”后全面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